摘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确保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农业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进行了阐述,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采取“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坚持加强科技投入,进行集成创新;建立稳固的产粮基地,切实保护粮农利益;普及粮食营养知识,保障人民营养、健康;树立大流通和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粮食;粮食安全;总产量变动;粮食消费;应对措施
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下一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性问题,更影响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因此,历来为世人关注。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当前粮食问题凸现,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反思粮食生产能力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一、世界粮食危机未影响中国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而2007年全年,全球粮食价格则呈飙升之势,全年飙升了4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各国主要的出口品种为基础统计得出全球米价指数(以1998至2000年为基数100)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从130上升到216,升幅高达66%左右。进入4月价格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大米最大出口国泰国的代表品种“B级泰国白米”是国际米价的“风向标”。2月该品种的价格为每吨795美元,是2007年12月时的两倍。更糟糕的是,粮食的库存量严重不足。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不久前,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最近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不断上涨的粮价上,多个国家的领导人、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都对高粮价发出了严重警告,部分国家还发生了社会动荡。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引发一场“无声的海啸”,全球超过一亿人可能陷入饥荒。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警告,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意味着削减贫困努力的成果会“倒退七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施特劳斯•卡恩同样表示:“成千上万的人将忍饥挨饿,儿童会因为营养不良终身受其影响”。2008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居民已经因为米价问题,与粮食零售商发生了冲突,骚乱持续已近一周。4月1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面对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菲律宾政府决定在两周内实行一项限购低价米的政策。菲国家粮食署将不再向市场投放每kgl8.25比索(约合0.45美元)的低价大米,而是改由粮食署在各区市公共场所设立大米直销点等新的销售渠道,直接向贫困家庭销售政府补贴的大米,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口粮供应。在巴基斯坦,运送小麦和面粉的车辆都需要准军事部队护送,而在马来西亚,未经许可出口面粉等产品就属于犯罪,中国也下文控制粮食的出口,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埃及、柬埔寨等国家为了平抑国内物价,纷纷限制本国大米出口,3月28日,世界第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和印度也相继宣布减少大米出口量。越南将2008年的大米出口量从去年的450万t调低到350万t,减少1/4;印度除价格最昂贵的大米外,其他所有等级的大米均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眼下粮荒在全球蔓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紧张和压力。
2008年4月15日新京报综合报道:尽管持续疲软的美国经济可能拖慢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各国财长还是将注意力转向粮食危机。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们上周日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些来自穷国的财长对西方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因为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价格。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这个周末,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部长口中,我反反复复听到多次这个话题。形势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为食品供应投入更多的钱,希望借此有食物进入那些饥饿的嘴中。”佐利克称,为应付各国当前的紧急食品援助要求,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只筹集到所需5亿美元的一半,另一半到5月1日的最后期限看来还凑不齐。根据世行统计,国际小麦和大米价格2007年增长超过一倍。过去2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更是猛涨了75%。整个2007年到2008年,关于粮食是一种战略物资,还是获利商品的讨论,在世界各国进行。随着国际粮价一年内超过50%的增长,粮食安全的幽灵,在阔别数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的上空。此次粮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等40多个国家用粮食制造生物能源,特别是用玉米炼制乙醇。玉米价格上涨,引起了连锁反应,波及其他品种,造成粮价全面上涨。
是否会波及到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安全?中国是一个土地奇缺的国家,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至于中国的因素,这次粮价上涨很难归咎到中国。如果仅计算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种谷物,中国已经十几年是净出口了,如果算上大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是95%。任何一国之政府都负有使其国民免于饥饿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仍然有饥荒发生,那么只能说明政府责任失守、国民权利沦丧。1978年以来经验也证明,粮食确实出现市场波动,也曾发生其它问题,但是中国人民基本粮食安全从未发生危机。1998年时粮食产量超过5.1亿t,出现明显过剩,使得中国粮价从1995年的峰值一直下降,直至2003年才开始从谷底回升。总理温家宝在4月初曾公开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2亿t,按照5亿t的消费总量,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40%,是国际粮农组织建议比例17%—18%的2倍。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增加,中国还出口了991万t粮食;高油价造成粮食运费上升是肯定的,但是,粮食国际贸易的规模很大,平均每年2亿多t,运费上涨对单位粮食价格的作用很有限。
二、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仅居于世界第一位,而且稳定在较高水平上。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123亿ks,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1999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下降,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减产,低于4900亿kg的安全警戒线。200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80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03kg,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占世界15%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占世界总产量21%的粮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571亿kg,比2001年增产448万to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4亿公顷(15.6亿亩),比2001年减少209万公顷(3139万亩),减少2%。粮食单产为每公顷4396kg,比上年增加129kg,增产3%。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4352亿kg,创14年来的新低,而总需求量4950亿kg,产需缺口近6000万T。而1999—2003年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见表1)。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352亿kg,相当于1991年的产量水平,仅约为1998年的84%。另一方面,同期我国总人口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总人口为13.01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4亿,2030年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按历史资料分析,人口每增加1亿,粮食消费总量需增加1300万to粮食总产量和人口两方面因素的相反方向变动,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减少。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98年的412kg降到2003年的333kg,为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kg,同比增长9%。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800亿kg以上,比2004年增产105亿ks。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除棉花产量下降外,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都稳定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亿kz,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378亿kg,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将突破505亿kg。
由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粮食增产成为今年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之一。2007年,我国淮河流域经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黑龙江、内蒙等省遭遇了特大旱情。尽管自然灾害频繁,中国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连续几年来平稳发展的好势头。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910亿元,和2006年相比增长3.7%。另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了4140元,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553元。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扣除了物价指数之后和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这是自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据统计,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t,比上年增产350万t,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l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t,比上年增长0.6%。供求关系维持着紧平衡,粮价在波动中恢复性上升。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好于预期,是10年来最快的一年。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趋于全面协调发展。在国家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强化等积极因素作用下,农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多数农产品将保持增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会基本稳定,农民收入能继续较快增长,农产品消费市场将更加活跃,农村综合改革将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现代农业建设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但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季节性波动可能比较明显,从事农业的风险损失需要政府和相关主体引起注意。
来源:《粮食经济研究》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进行了阐述,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采取“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坚持加强科技投入,进行集成创新;建立稳固的产粮基地,切实保护粮农利益;普及粮食营养知识,保障人民营养、健康;树立大流通和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国粮食;粮食安全;总产量变动;粮食消费;应对措施
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下一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性问题,更影响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因此,历来为世人关注。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当前粮食问题凸现,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反思粮食生产能力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一、世界粮食危机未影响中国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而2007年全年,全球粮食价格则呈飙升之势,全年飙升了4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各国主要的出口品种为基础统计得出全球米价指数(以1998至2000年为基数100)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从130上升到216,升幅高达66%左右。进入4月价格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大米最大出口国泰国的代表品种“B级泰国白米”是国际米价的“风向标”。2月该品种的价格为每吨795美元,是2007年12月时的两倍。更糟糕的是,粮食的库存量严重不足。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不久前,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最近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不断上涨的粮价上,多个国家的领导人、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都对高粮价发出了严重警告,部分国家还发生了社会动荡。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引发一场“无声的海啸”,全球超过一亿人可能陷入饥荒。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警告,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意味着削减贫困努力的成果会“倒退七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施特劳斯•卡恩同样表示:“成千上万的人将忍饥挨饿,儿童会因为营养不良终身受其影响”。2008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居民已经因为米价问题,与粮食零售商发生了冲突,骚乱持续已近一周。4月1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面对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菲律宾政府决定在两周内实行一项限购低价米的政策。菲国家粮食署将不再向市场投放每kgl8.25比索(约合0.45美元)的低价大米,而是改由粮食署在各区市公共场所设立大米直销点等新的销售渠道,直接向贫困家庭销售政府补贴的大米,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口粮供应。在巴基斯坦,运送小麦和面粉的车辆都需要准军事部队护送,而在马来西亚,未经许可出口面粉等产品就属于犯罪,中国也下文控制粮食的出口,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埃及、柬埔寨等国家为了平抑国内物价,纷纷限制本国大米出口,3月28日,世界第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和印度也相继宣布减少大米出口量。越南将2008年的大米出口量从去年的450万t调低到350万t,减少1/4;印度除价格最昂贵的大米外,其他所有等级的大米均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眼下粮荒在全球蔓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紧张和压力。
2008年4月15日新京报综合报道:尽管持续疲软的美国经济可能拖慢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各国财长还是将注意力转向粮食危机。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们上周日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些来自穷国的财长对西方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因为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价格。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这个周末,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部长口中,我反反复复听到多次这个话题。形势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为食品供应投入更多的钱,希望借此有食物进入那些饥饿的嘴中。”佐利克称,为应付各国当前的紧急食品援助要求,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只筹集到所需5亿美元的一半,另一半到5月1日的最后期限看来还凑不齐。根据世行统计,国际小麦和大米价格2007年增长超过一倍。过去2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更是猛涨了75%。整个2007年到2008年,关于粮食是一种战略物资,还是获利商品的讨论,在世界各国进行。随着国际粮价一年内超过50%的增长,粮食安全的幽灵,在阔别数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的上空。此次粮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等40多个国家用粮食制造生物能源,特别是用玉米炼制乙醇。玉米价格上涨,引起了连锁反应,波及其他品种,造成粮价全面上涨。
是否会波及到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安全?中国是一个土地奇缺的国家,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至于中国的因素,这次粮价上涨很难归咎到中国。如果仅计算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种谷物,中国已经十几年是净出口了,如果算上大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是95%。任何一国之政府都负有使其国民免于饥饿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仍然有饥荒发生,那么只能说明政府责任失守、国民权利沦丧。1978年以来经验也证明,粮食确实出现市场波动,也曾发生其它问题,但是中国人民基本粮食安全从未发生危机。1998年时粮食产量超过5.1亿t,出现明显过剩,使得中国粮价从1995年的峰值一直下降,直至2003年才开始从谷底回升。总理温家宝在4月初曾公开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2亿t,按照5亿t的消费总量,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40%,是国际粮农组织建议比例17%—18%的2倍。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增加,中国还出口了991万t粮食;高油价造成粮食运费上升是肯定的,但是,粮食国际贸易的规模很大,平均每年2亿多t,运费上涨对单位粮食价格的作用很有限。
二、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仅居于世界第一位,而且稳定在较高水平上。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123亿ks,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自1999年以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下降,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减产,低于4900亿kg的安全警戒线。200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80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03kg,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占世界15%的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占世界总产量21%的粮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0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571亿kg,比2001年增产448万to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4亿公顷(15.6亿亩),比2001年减少209万公顷(3139万亩),减少2%。粮食单产为每公顷4396kg,比上年增加129kg,增产3%。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只有4352亿kg,创14年来的新低,而总需求量4950亿kg,产需缺口近6000万T。而1999—2003年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见表1)。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352亿kg,相当于1991年的产量水平,仅约为1998年的84%。另一方面,同期我国总人口逐年增加,2003年全国总人口为13.01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4亿,2030年将达到峰值16亿左右。按历史资料分析,人口每增加1亿,粮食消费总量需增加1300万to粮食总产量和人口两方面因素的相反方向变动,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减少。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98年的412kg降到2003年的333kg,为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95亿kg,同比增长9%。200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800亿kg以上,比2004年增产105亿ks。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除棉花产量下降外,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都稳定增产。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亿kz,其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378亿kg,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将突破505亿kg。
由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粮食增产成为今年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之一。2007年,我国淮河流域经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黑龙江、内蒙等省遭遇了特大旱情。尽管自然灾害频繁,中国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连续几年来平稳发展的好势头。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910亿元,和2006年相比增长3.7%。另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了4140元,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553元。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扣除了物价指数之后和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这是自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粮食连续4年增产,2007年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据统计,2007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t,比上年增产350万t,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l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t,比上年增长0.6%。供求关系维持着紧平衡,粮价在波动中恢复性上升。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好于预期,是10年来最快的一年。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趋于全面协调发展。在国家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强化等积极因素作用下,农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多数农产品将保持增产,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会基本稳定,农民收入能继续较快增长,农产品消费市场将更加活跃,农村综合改革将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现代农业建设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但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季节性波动可能比较明显,从事农业的风险损失需要政府和相关主体引起注意。
来源:《粮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