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告显示,自7月23日起国家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郑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相关市场安排举办最低收购价小麦面粉加工企业专场竞价交易会,近日国家又陆续发布相关交易细则的修改规定,这也是短短两个月之内国家对粮油市场陆续出台的系列调整。
从7月23日最终的拍卖结果来看,郑州市场成交率为9.47%,安徽市场成交率为11.92%,拍卖的最高价达到1980元/吨,其中郑州市场均价为1886.89元/吨,安徽市场白小麦为1894元/吨,混合麦为1820元/吨。目前国家每周400多万吨的抛售量显示库存的充裕,但所带来的只是低成交,对比绿豆、玉米市场,小麦市场的调控显然还有待完善。
目前,围绕小麦收购市场的争论较多,媒体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报道,从各个方面来解读粮价上行的原因,但在这里笔者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分析。
据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200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市场价格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自2005年国家临储收购政策启动以来,根据国家公布的临储收购预案,政策临储收购价格几乎每年都要提高一次,同时,这一价格刺激作用也彻底打破了“三增一减”的粮食生产怪圈,实现了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连年增产的势头,对确保中国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这一政策在今年遇见了难题,或者说“市场检验出了政策的漏洞”。
我们从政策公布的内容来看,政策制定的思路原宥于农业补贴工业的思维里,强调的是工农产品之间剪刀差的缩小,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政策价格的逐年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刺激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包括农户在内的更多利益团体对粮价上涨的强烈预期,这几年农资价格的过度上涨就是一个先例,而在今年,在不利天气的带动下,最终传导至了粮食本身,并在政策、生产成本、社会资金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怪圈。
此外,在市场开放度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市场关于政策性收储主体的争抢一直未有平息,但作为公益性的政策调控收储是否应该对社会放开,显然仍需要观察,至少,收购主体的增多,就意味着竞争,有竞争就有价格的博弈。
根据中储粮发布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社会责任报告2005-2009》,2006至2009年,完成政策性粮油销售17000万吨、调运2348万吨,年均政策性粮食业务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可见,对比当前市场的乱象,市场指责之声应更趋于理性,国家的政策调整也应不仅仅是流通领域,至少目前我们还无法想象一旦中储粮这么庞大的政策粮食供给能力缺失后,中国的粮价到底会走向何方。
从我们今后粮食调控的思路来看,粮食作为特殊战略物资,一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承担着稳定器的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就秉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现在在市场条件下,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流动性的加强,特别是粮食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都对我们传统的粮食安全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仇焕广研究,粮价与CPI关系不大,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是CPI上涨的主要动因,CPI变化的主要动因是非食品价格变化。“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也表示,历史上几次高通胀都不是粮价上涨引起或推动的。但在传统的粮食安全理念的指引下,CPI指数与粮价被紧密捆绑起来,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在其中所占权重为33.6%。政策的过度关注,加上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引导,从而极易引发群体性恐慌,导致社会资金流入量加大。从今年的农产品市场来看,明显是在粮价的上涨过程中,政策的调控引发市场对后市的猜想。
其次,从农户收益来看,种粮收益目前已经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相对稳定,但所占比重趋于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显示,家庭经营收入达到1633元,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3.1%,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8%,达到1126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此外,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中国农业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不断推进,集约化生产的不断规模化,工资性收入势必成为今后农户家庭收入的主流,单存的依靠政策扶持粮食生产所产生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空间增幅将将越来越窄,而依靠粮价推动国内粮食生产的手段也需要有所调整。
其三,从粮价的波动来看,我们以小麦为例,按照目前1元/斤的均价计算,仅比国家规定的最低市场价格0.9元高出10%。虽然我们目前没有科学的测定过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在多少之内是合理的,但从最低价到最高价,10%显然不是一个足以让市场出现疯狂行情的数字,相反,一个成熟的市场如果没有价格的波动,那么这个市场很难想象会有多少社会资金进入,那么如果没有社会资金,再次回到政策财政支持,我们无疑是又回到了改革之初。而从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目前消费市场最低的消费底线已经提升至0.1元(目前银行系统发布的货币已没有“分”),每天0.3元一个馒头和0.5元一个,是很难体现出其差别的。曾经我们的最低保护价成了市场最高价,我们是否希望当前的政策价格成为市场的最高限价?
最后我们再关注一下未来走势。首先从市场供给来看,市场供应是充足的,其次从政策调控来看,国家政策粮拍卖目前调整的仍仅是流通环节,第三从农民售粮情况来看,未来一个月在黄淮地区新玉米上市前夕,市场有望迎来本年度小麦市场最后一个售粮高潮,第四从期货市场的指引来看,在经历前段的急速上涨之后,目前郑州小麦继续上行的空间已受到极大的压力。其他方面,在国人关注小麦价格上行,指责之声大于政策建议之时,国际大粮商已经开始出动,寻求中国财富之路。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粮食市场的现象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我们从担心国内粮食安全到国内粮食需求能自我满足之后市场所面临的新情况,好的方面是,我们现在有充足的粮源,可供我们进行一些试验,但坏的方面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了表象而忽视了内在因素,过度强调政策调控的力量,可能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就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郭清保)
此文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