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关于“连云港大米”品牌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8-12-11 15:52 浏览次数: 字体:[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也要打出品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出要“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品牌化水平。连云港作为产粮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生产条件,水稻综合收益逐年提升,但还没有成熟的市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如何更好地转方式、调结构,以“连云港大米”品牌提高我市稻米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持续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成为新时期粮食部门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一、连云港市大米产业及品牌发展现状

(一)连云港市大米产业发展现状

连云港是农业大市,也是江苏省产粮大市,地处暖温带南部,常年平均气温14℃,历年平均降水量920多毫米,常年无霜期为220天。一直以来,连云港都是江苏省中熟中粳水稻优势的主产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及优质粳稻标准化示范区,所辖三县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云港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610公斤,总产量180万吨以上。近年来,连云港市还实施盐田复垦转养、转农工程,采取挖沟排碱、先淡水养殖后改农田、先种植耐碱植物后种植高效农作物等方式,分片进行2至3年周期的土壤驯化改良,盐碱地水稻种植获得成功,昔日的百里盐田逐步转变为独具特色的“沿海粮仓”。目前连云港市有稻米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连云港天谷米业有限公司、江苏秀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恒益粮油有限公司(入选2018年“苏米”核心企业),年销售收入11.5亿元;市级龙头企业21家,年销售收入19.08亿元。

(二)连云港市大米品牌建设现状

目前,连云港市有3个有机稻米品牌、15个绿色食品稻米品牌和100多个无公害稻米品牌。其中,“东海大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评为“最具价值量的大米产品”。“东喜牌恒益大米”“盐田玉香米”为中国国际粮油金奖产品,“二郎故里大米”获评2018年度江苏好大米特等奖。此外,秀收牌大米、天谷牌大米、汇盟牌大米、“五图河”大米、叮当河牌有机米、苏粮牌大米等品牌虽有一定的市场,但群众接受度和辨识度不够,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没有建设起来,还是缺少一定的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三)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是区域内粮食生产经营者使用的公共品牌标志,有强烈的辨识度,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相比省内射阳大米、淮安大米、兴化大米、阜宁大米等区域性大米品牌,我市大米推介的专门性和专一性相对薄弱,大米品牌缺乏“领头羊”,不利于推动优质稻米产业更深层次融合发展,也不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现有大米生产企业的凝聚力和品牌效应。

二、连云港市大米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品种优势不突出

我市有不少大米品牌,但大米企业品牌小、杂、乱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大米生产和加工企业仅注重常规生产,忽视了进一步品牌化经营。除了“东海大米”,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高认可度的领军品牌。“东海大米”虽然在2008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于2009年注册了“东海大米”集体商标,先后推广了适宜种植的南粳9108、2728,华粳5号、武运粳21号等品质优、口感好的水稻品种,但将其应用于产业化开发来提高地产大米知名度和影响力程度还不够,相较于“东北大米”“五常大米”,市场占有率相对不高,区域优势还没有充分挖掘。我市的大米特色资源,包括虾田米、富硒米、生态米、“地理大米”等品种,没有因地制宜地打出响亮品牌,未能突出地域品种优势。

(二)大米知名度小,品牌定位不准确

我市现有的大米品牌在全国竞争力和知名度均较低。2018中国国际大米节中评选出的“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我市均无上榜。在基于CNNP大数据平台的大米品牌数据榜单中,位列前十的也无我市大米品牌产品。从全国范围看,我市区域内现有大米品牌不仅知名度低,而且品牌价值也不高,品牌发展没有很好地找准目标定位。从全省范围看,入选“苏米”十大区域品牌的“射阳大米”品牌价值已达185亿元,“淮安大米”达38.59亿元,其他城市中,盐城市有3个品牌入选,泰州市、南通市分别有2个品牌入选,我市仍有很大差距。要想把稻米产业培育成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创立品牌。

(三)加工产业薄弱,品牌整合不到位

我市稻米市场仍存在“稻强米弱”现象,虽是产粮大市,但距产粮强市还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种粮农民包括上规模的种粮大户,还停留在卖原粮阶段,增收潜力十分有限。连云港有大米加工企业100多家,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加工企业不多,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不足,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情况。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大米外观,过度加工现象比较普遍,稻谷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加之大米加工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一个企业注册一个商标品牌就可以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进行大米销售。这也导致我市虽然大米品牌很多,但“有量无质”,普遍知名度不高,品牌之间各自为营,没能形成合力拓展市场,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使资源分散,不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实现规模效应,也导致品牌众多而杂乱,无法形成区域特色品牌和优势品牌。

三、连云港市大米品牌建设对策

(一)政府引导,打造特色品牌

政府要打好前站,充分利用我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国际粮食通道作用,把强化品牌建设作为加快连云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塑造“连云港大米”特色产业名片。学习借鉴“射阳大米”“淮安大米”等品牌建设成功经验,把“连云港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纳入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政策整合本地大米品牌,注册“连云港大米”商标,严格质量要求,从产品、种植、加工、包装、储运等多方面制定规范统一标准,加强标准化管理。围绕发展定位,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粮食日”“粮食宣传周”等节点进行广泛宣传。结合虾田稻、蟹田稻、海水稻、富硒米、弱碱米、有机米等特色品种,打造“水晶米”“五彩米”“盐田玉大米”等粮食名片,将连云港地域特点、产品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元素融入到品牌建设中,丰富品牌内涵。以共办优质稻米品鉴会、共建“连云港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参加各级展销会等形式推动大米品牌树起来、亮起来。

(二)企业出力,培育自主品牌

建立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提高品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粮食产品。各类粮食企业要增强发展活力,努力改进装备水平。龙头企业要分级、分批带动各大米品牌“抱团”突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经营理念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好,市场营销网络健全,稻米产品生产、加工标准高,市场认可度大、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自行开展优质稻品种繁育、展示,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提供专业的种子、植保、土肥,以及粮食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质稻种子的生产经营主体,为全市的优质稻产业提供供种服务。完善大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细分稻米用途,开发生产适宜米粉、米线、米糕等不同食物的品种。用“互联网+连云港大米”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三)农民参与,有效利用品牌

农民是大米品牌建设的利用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引导农民与企业合作,种植符合品牌需求的优质品种。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不能过于依赖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同时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从源头上抓好品牌质量,避免出现产量上升、质量下降现象;改变传统“卖原粮”方式,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通过与粮食生产、加工、收储企业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共同经营大米品牌,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关系。带动农民树立产品意识和品牌意识,鼓励普通农民积极向种粮大户转变、种粮大户积极创办家庭农场,将生产链条向前延伸,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紧缺产品供应,提高优质专用粮食比重,利用品牌优势标准化生产适销对路大米。(连云港市粮食局 杨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