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土壤肥沃,环境优良,是国家优质稻米产业带,而且加工企业多,产业基础好,具有打造高邮大米品牌的实力和优势。高邮地产大米晶莹剔透、浓香适口、回味甘醇,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笔者在各超市采访中发现,我市生产的大米除“双兔”米以外,却很难再见到其它品牌大米的踪迹,而外地许多品牌大米在高邮城乡市场卖得红红火火。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地大米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资源优势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一、现状:小富即安,加工企业各自为政
高邮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亩产吨粮县”,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江苏省粮食主产区。全市耕地面积115万亩,粮食总产量103万吨左右,其中小麦83.78万亩,年总产量36.19万吨,商品率80%左右;水稻84万亩,年总产量54.6万吨,商品率55%左右;油菜12.11万亩,年总产量2.08万吨,商品率35%。一是加工企业多。丰厚的粮源,为粮食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现有从事稻米加工销售的企业有60多家,加工生产的大米,质量可以同国内同类优质产品相媲美,而且拥有一批大米加工企业。以临泽镇周巷大米为例,本地就有大米加工企业16家,但这些企业大多各自为政,在正常经营性支出以外,每年赚几十万至上百万利润就很满足了,对品牌的打造、企业的做大做强缺乏积极性和动力。二是生产定位低。据了解,建立一个小型稻米加工厂只需投资十几万元,但大多只能加工生产一些中低档米,技术含量不高,加工生产的利润率一般在3%左右,真正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能把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的企业不多。一位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坦诚地说,一年能赚几十万就很满足了,技术创新、品牌打造不是我们这些“作坊”式企业所想的事。三是科技投入少。全市除“万嘉”米业、“双兔”米业、“马棚湾有机大米”等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外,其它大米加工企业均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其原因主要是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因为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许多企业只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忽视品牌内涵与产品质量,最终导致高邮大米“叫好不叫卖”。
二、路径:整合资源,打造“高邮大米”品牌
近年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农委、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就如何打造高邮农业品牌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呼吁整合资源,合力打造“高邮大米”。一是整合品牌。笔者在本地许多大型超市采访时发现,只有“双兔”大米登上了“大雅之堂”,有些本地产大米只能作为“散装大米”出售,而价格只有“品牌”大米的三分之二左右。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已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有:双兔、周巷、秦邮、邮珠、大地飞歌、下河老农、苏北粮仓、龙虬庄、神居山、缘玉情等,其中“双兔牌”大米质量的各项指标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双兔大米”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全国放心米”、“中国十大金奖大米”、“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质量信用产品”等荣誉称号。二是打造品牌。如何打造农业品牌经济,让高邮大米品牌响起来?业内人士认为,全市稻米加工企业必须彻底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形成合力,抱团出击,共同珍惜高邮大米这一优势资源,以整体眼光和集体力量打造区域品牌。三是推介品牌。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稻米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创建意识,做到扶上马、送一程。积极探索“协会+商标+农户(加工企业)”的发展模式,推行高邮大米包装标准化、系列化,统一使用“高邮大米协会推荐产品”、“高邮大米”标志,让那些从事大米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户)加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中来,真正实现以品牌商标带动大米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此外,对统一使用“高邮大米”标志的稻米加工企业设立准入门槛,切忌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自损品牌,通过行业自律促品牌建设。
三、关键:拓展市场,让品牌活力无限
要让品牌经济活力无限,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市场。一是加强品牌宣传。加大对“高邮大米”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自建高邮大米网站、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推介高邮大米,以提升高邮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本地大米进大型超市是推介、销售高邮大米一个较好的方式,尽管大米和所有的商品一样,进入超市需要缴纳“条形码”门槛费,但一次投入会带来终身受益,既能提升“高邮大米”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又能卖出好价钱。二是提升品牌价值。全市也曾经有过“珠光”、“邮宝”等商标品牌大米,它们不仅字号名称好,而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由于放松对品牌的提升、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品牌大米现在几乎在市场上看不到了。而“双兔”、“马棚湾有机大米”等品牌大米注重品牌的提升和保护,致力于市场的开拓与营销,市场销售既叫卖又叫好,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后起之秀“马棚湾有机大米”,不但实现生态无公害种植,而且精心打造呵护自创的品牌,在品牌推广、生态种植、市场维护、品质提升等方面都建立起一整套的培育机制,“马棚湾有机大米”还顺利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真正实现了生产标准化、市场品牌化、品质有机化的目标。三是加大政策激励。大米加工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舍不得投入;政府部门在积极引导的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为稻米加工企业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建设良种基地、稻米加工和名牌创建等方面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要加大扶持、奖励力度,谁家生产的大米进入了大型超市,政府就给予一定的奖励,让“高邮大米”卖得更远、卖得更俏,品牌更具活力。(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