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高邮市粮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和扬州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这根主线,团结和依靠全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克难求进,在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2年,高邮市粮食局获得了“全省粮食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扬州市粮食系统“年度综合考核考评一等奖”、“深化企业改革先进单位”和高邮市“农业农村工作创新创优奖”。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快推进高邮粮食流通业现代化进程?笔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思考。
一、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价是“百价之基”。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 的同步发展,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发展粮食流通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粮食流通业连接生产和消费,事关农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粮食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政府粮食调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从宏观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习近平总书记7月22日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视察育种基地时指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调研时,作出了“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粮食流通业发展,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这些,都为推动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流通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从全省看,江苏省政府要求,要大力提升基础设施、粮食物流、粮食科技、粮食经营和粮食管理水平,到2020年年底,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粮食流通业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地区已提出率先实现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正在由点到面加速推进。作为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的高邮,必须要跟上全省的步伐。从高邮看,经历了深化改革和爬坡发展后的全市粮食流通业,进一步理顺了体制、激发了活力,必须迈向现代化,这是内在的要求、必然的选择。要在巩固和发展新一轮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谋求长远利益、跨越发展,再创高邮粮食事业新辉煌。
二、加快推进高邮粮食流通业现代化面临的困惑和矛盾。
高邮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江苏省粮食主产区。全市社会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人口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3万人。全市耕地面积115万亩,稻麦复种面积17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91万吨左右,其中小麦83.8万亩,年产量约36.2万吨,商品率80%左右;水稻86.2万亩,年产量约54.6万吨,商品率55%左右。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购销总量46万吨左右,其中小麦购销总量36万吨,稻谷购销总量10万吨。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和长达10年租赁经营模式的施行,高邮粮食流通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仓储设施老化。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仓容35.3万吨,其中1998年以前建设的有33.4万吨,占94.6%;1998年以后建设的仅有1.9万吨,占5.4%。完好仓容1.6万吨,占4.6%;需大修仓容16.2万吨,占45.9%;需小修仓容16.7万吨,占47.2%;无法维修、待报废的0.8万吨,占2.3%。“十一五”期间虽有投入,但杯水车薪,仓储设施老化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粮食的安全保管。同时,仓容不足的矛盾也较为突出,全市15家骨干企业中仓容在5000吨以下的还有3家,甘垛粮油经营公司、送桥粮油经营公司天山库点、五里坝国储库武安库点,在夏粮收购时不得不使用部分露天囤存粮。二是收储装备落后。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用于收购的143台输送机,有80%的使用年限达到3年以上;用于存粮保管的109台机械通风机,40%使用年限超过5年,使用功率较低,加大了电耗,增加了保粮成本。企业检化验设备只能满足于容重、水份、杂质、出糙等常规物理指标的检验。15个骨干企业仅有五里坝和汉留国储库配备了微机测温系统,环流熏蒸技术在存粮保管中的运用基本是空白。三是人才队伍不济。员工队伍很大程度存在着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其一是年龄偏大,全市基层企业现有在岗员工223人,55岁以上的有60人,40-55岁的有146人,40岁以下的只有17人。临泽粮油经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为53岁,最小的43岁,最大的已达67岁。其二是业务素质偏低,全市基层企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39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7.5%,其中中级职称的有10人,初级职称的有29人。甘垛粮油经营公司5名员工中只有1名会计具有初级职称,仓储、检验等技术岗位上的员工都没有职称。其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租赁经营期间,企业承租人忽视员工队伍建设,把一些“门外汉”的直系亲属进入了企业,占据物价、保管、施磅等关键岗位,导致一些业务骨干人员因看不到希望而纷纷离岗。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1年间,共有80多名业务骨干人员离开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租赁经营期间,基层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投入”现象,赚到了钱,不是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修缮仓储设施和添置设备,而是用于自己购车购房,加之地方政府投入也严重不足,导致“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欠账太多”。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邮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以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粮食流通业发展水平。
面对当前形势和高邮实际,如何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进程?笔者认为,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精神为总抓手,着力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粮食流通业发展水平。一是实施“保供稳价”行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加强产销合作,扩大经营规模,有效掌控粮源。宣传和落实江苏省政府“粮食丰产增储行动计划”,在争取国家、省级储备的基础上,争取县级地储规模逐年有所增加。加强粮食市场预警,增强应急保供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军粮供应保障有力,非常时期不断档、不脱销。二是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认真贯彻和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高邮市粮食流通业发展规划(2012-2020)》精神,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推进资产重组,优化企业布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购销业务操作流程,以做大做强市粮食购销总公司为抓手,集中人才、资金、品牌等要素,巩固和发展“总公司+子公司”的经营模式。同时,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平台和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与央企、省企、民企等各类主体的资本合作和经营合作,积极探索向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粮食集团化方向发展。三是实施“粮安工程”行动。抢抓国家实施“粮安工程”和《修复“危仓老库”实施计划》的重大机遇,着力解决全市“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问题。积极包装、申报、争取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和项目,重点抓好中心库、骨干库建设,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改造建设2个中心库、13家骨干库,逐年、逐项、分期推进实施,确保全市改造建设后有效仓容在28万吨左右,以适应新形势下粮食购储的需要。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加快实施以“数字化政务、精准化业务、电子化商务、网络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粮食”工程,“十二五”期间要把五里坝国储库建成“数字粮库”,并以此辐射带动全市面上“数字粮食”建设。四是实施“主攻经营”行动。把主攻经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突出重点,彻底打破“一季定全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季节性经营为常年化经营,变单一品种经营为多品种经营,变基层企业“单打独斗”经营为以总公司为载体抱团经营,在全系统上下形成人人研究经营、个个参与经营的良好氛围,努力掌控粮源,做大总量,搞活流通,促进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立“诚信一流”的经营理念,重合同、守信用,打造并展示一流的商业形象。探索完善与农户、种植业主、粮食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在资金、技术和信息上为种植户提供更多支持,有效解决“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户”的联接难题。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粮食品牌,提升高邮粮食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实施“人才兴粮”行动。确立“求贤若渴”的理念,激活人才启动机制。要下决心建立“内培”机制,每年选派1-2批基层企业业务骨干到连云港工贸学院、淮安职业技术学院脱产系统培训,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可举办3-4期检验、保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班,提高员工素质。还要下决心建立“外引”机制,设立人才基金,对企业新引进的大学生,除享受企业正常工资、奖金、福利外,要根据引进人才层次高低,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比如大专生每月可补贴100元、本科生每月可补贴300元、研究生每月可补贴500元。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粮食行业人才,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特殊倾斜,以加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当前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为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六是实施“依法管粮”行动。围绕创建省级、国家级行政执法示范县(市),广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确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行政监管机制,形成经营活跃、管理规范、流通有序、供求稳定、卫生安全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流通市场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要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构筑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依法查处粮油质量安全事件,杜绝不安全的粮食流出高邮、流入市场。
四、切实强化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要求粮食人应该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但此项工作,更是一个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国计民生的德政工程,也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各方力量、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投入,唯有这样,才能保障粮食流通业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加速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要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各级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把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亲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要举措。还要把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列为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内容,以刺激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二是协调各方力量。协调地方财政、发改、税务、国土、工商、房管、农发行等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落实责任,明确要求,强化考核,确保效果。同时,要引导并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参与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形成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实行政策倾斜。从省、市层面讲,要认真贯彻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精神,在支持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县(兴化、高邮、宝应)推进粮食流通业现代化时,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从县级层面讲,要在税收政策、资产重组政策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有关税费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特别是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时,要全额返还其出让金,用于粮食流通业现代化建设。四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务院“产粮大县补贴政策”。克服地方财政困难,逐年增加对粮食流通业发展的投入,化解粮食系统“老人”问题、维护系统稳定,解决“危仓老库”改造和“粮安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作者:高邮市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