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自2012年6月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粮食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到2012年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破解难题,加速发展进程。
一、着力推进,初见成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组织实施,大力加以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础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苏州粮食仓储工程列为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两年来,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设计,强力推进,使我市粮食仓储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苏州市金仓粮食物流中心、张家港市沙洲中心粮库、常熟市中心粮库主体工程已全部建成,今年夏粮收购前将投入使用;太仓岳王粮库、吴中区胥口粮库将于秋粮入库前投入使用;常熟大义、练塘两个骨干库2012年就已投入使用。至此全市新增仓容31.5万吨,粮食有效仓容达到99.85万吨,现代型粮食仓容占比达到58.27%。此外,全市低温烘干设施已达到3696吨装机容量,进一步增强了为农服务的技术和设施优势。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苏州市的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31%以上。新增地方粮食储备7.5万吨,储备规模扩增到31.5万吨,可以维持66天口粮消费量,大大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认真落实成品粮油储备,始终保持10天以上的小包装成品粮供应量。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动态储备库”和“蓄水池”作用,实现年交易量130万吨,占全市口粮消费总量66.1%。落实应急保供点249个,全市应急保供网点建设逐步完善。科技水平得到提升。积极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在粮情测控、环流熏蒸、通风、低温保粮等方面,充分吸收和运用国内外成熟的先进技术,所有新建粮库都按照粮食物流“四散化”和机械化、自动化的设计标准,科学保粮、绿色保粮的能力得到增强。苏州金仓粮食物流中心已按照数字化粮库的标准初步建成,其他中心库也将数字化粮库的要求纳入设计、建设之中。粮食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粮食收购服务软件全面推广应用,行政执法系统、电子政务系统、门户网站等已基本完善。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积极实施“双五”“双百”人才计划,加快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2012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56名,开展各种业务培训520人次。注重对高校优质资源的利用,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张家港市粮食局还与江南大学联合组建了研究生工作站,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提高。粮油产业更具活力。2012年全市粮食行业购销总量为1168万吨,加工总量2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全市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0家,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16个,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例达到71.8%,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明显。积极推进订单粮食和“粮食银行”服务,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现代流通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要求,加快资产整合,转变经营模式,拓展经营空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总规模达到28亿元。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安佑(中国)动物营养研发有限公司的“安佑”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吴中区穗儿食品厂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支撑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尹雪斌被选定为江苏省粮食行业领军型人才。依法管粮开展有力。严格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职责,稳妥有序地开展粮食库存、仓储管理、地方储备粮及政策性粮油购销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储备粮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市粮库规范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平台作用,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肃查处缺斤短两、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加大粮食收购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多元市场主体收购行为。不断强化原粮质量安全监测,严格执行粮食批发市场质量准入制度,着力保障城乡居民的粮油食品消费安全,全年共检测粮油产品11700多批次,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水平达到98%以上。
二、对照要求,问题犹存。对照苏州市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我市粮食流通现代化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国企改革发展步伐依然缓慢。作为粮食工作的重要载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存量资产还没有整合重组到位,布局散,利用效率低。现有职工队伍老化,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二是执法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市和所属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太仓市除外),执法能力尚需提高。三是粮食信息化水平总体偏低。“数字粮库”建设任务艰巨,粮食作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仓储管理、储备粮管理和预警预报监测系统还没有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不明显。四是仓储设施建设进展不一。昆山中心库刚开建,吴江中心库正在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相城区尚在论证、规划之中。
三、针对问题,重点突破。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国粮财〔2012〕205号)和省政府座谈会的精神,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快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具体方案,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粮食流通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各地中心库建设既是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也是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尚未建成的要加快组织实施。同时对骨干库改造升级和收纳库点的维修各地也要尽快制定方案。三是对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粮食局、省粮食局的有关规定,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尽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充实人员、保障经费、完善手段。四是重视粮食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科技水平。各地要按照“双五”“双百”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经验管理人才,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保粮技术、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粮食流通信息化技术等,不断提高苏州市粮食流通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