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解决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低、小、散的问题,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城镇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提供保证。为此,今年3月,仪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大仪镇党委、政府领导,赴江都区郭村镇和宜陵镇考察家庭农场发展经验。考察之后,大仪镇立即行动,组织专门班子,制定实施方案,率先在双涧村和大巷村试点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我市家庭农场发展做出有益探索和实践,其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有很好的启示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摸清实情,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村推进土地流转
今年,大仪镇把试点发展家庭农场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的重点工作来抓,早部署、早谋划、早推动。目前,该镇共发展有5个家庭农场,其中双涧村4个,均来自安徽省天长市的种粮大户;大巷村1个,为大巷村团结组的农户。共在双涧村和大巷村共流转土地2546亩,涉及农户352户,均为本地人,主要在当地工厂上班或从事建筑行业,其中双涧村流转土地2310亩,涉及农户307户;大巷村流转土地236亩,涉及农户45户。在实际工作中,该镇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村走访、座谈、调研,全面调查了解农田基础设施、耕地经营状况、粮食生产情况、农户种田意向、大户经营情况等。在综合分析各村组情况的基础上,大仪镇选择了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基础较好的双涧村和大巷村,试点发展家庭农场。村里专门成立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小组,搭建工作班子,制定了《2013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推进模式、方法步骤等,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各项程序,依法确权确地到农户,确定农户的转包土地面积和收益,给农户吃下定心丸。同时,镇村干部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议,组织村组干部“面对面”、“一对一”深入到户,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政策,耐心解答群众疑惑,通过对农民种植业收支两本账的精确测算,与农户商谈土地流转租金、期限等相关事宜,最终达成一致,由农户签订承诺书,自愿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招引能人发展家庭农场
1、以双涧村为代表的“整村推进”模式。双涧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农户520户,农业人口1808人,耕地面积3193亩。由镇政府大力推动,以土地整理为契机,采取以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方式,将农民手中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流转到村集体,然后再由村统一将耕地发包给承租者,进而发展家庭农场。2012年,该村作为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区,经过整理配套,项目区内的12个村民小组2000多亩农田的水、电、路、林等农业基本设施配套齐全,为整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先决条件。由于双涧村农田靠近安徽省天长市种粮大户的农田,于是该村将307户农户的2310亩土地流转给安徽省天长市的4个种粮大户经营,合同期5年,分别为:徐德山承包486亩、肖顺山承包532亩,胡克林承包594亩,汤志兰698亩,这四个大户多年从事粮食生产,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和种粮经验。实行租金先缴后包。考虑流转土地都是刚刚整理的农田,近两年效益不高,经农户同意,2013年、2014年租金分别为每亩杂交稻360斤、380斤,2015-2017年租金为每亩杂交稻400斤,全部按实物价格折算现金发放给农户,租金实行先缴后包、“一熟压一熟”,充分保障农户土地收益。实现农户与农场主合作双赢。该村流转土地农民的耕地收益为实物补偿和涉农一折通补贴,丰产方建设80元补助归土地承包人所有。流转土地全部纳入到“三农”保险,降低生产风险,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局面。同时,为解决用工问题,要求承包人在服从统一管理、保证产量的基础上,优先使用本村村民,使当地农民既有租金收入又有工资性收入。
2、以大巷村为代表的“整组推进”模式。大巷村下辖29个村民小组,农户720户,人口2732人,耕地面积4040亩。在村集体引导下,村民小组农户自发流转土地,通过竞标方式将耕地发包给承租者,发展家庭农场。自上世纪70年初以来,该村就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兴办村办工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全村80%的农田保持田成方、路成线、树成行。同时,由于发展了16家工业企业,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在村办企业上班,却出现了种责任田成了附带,有抛荒田和懒种田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自2011年9月,该村两委班子通过调研和走访,采取招引能人、整组推进的方式发展家庭农场,在一心组和徐庄组共45户农户自发流转土地236亩,交给大户承包经营,承包期为5年,租金按每亩500斤稻谷的实物价格折算现金发放给农户,这样做既让农民安心在工厂上班,又实现粮食规模经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大巷村流转出的236土地承包给该村团结组吴广宏经营,该大户原在镇某单位上班,家里有插秧机、大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母亲和老婆都是种田能手。其农户租金和粮食效益均能得到保证。一年来,吴广宏主动与镇农服中心联系,学习农业技术,应用机插秧、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小麦、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其承包田块小麦平均产量达480公斤,水稻产量达620公斤,扣除农场临时性人员工资和生产性开支,全年纯收入达7.6万元,亩纯收益322元。下一步,大巷村将对一西组和光明组的土地进行流转,扩大家庭农场规模。
三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家庭农场高效经营,大仪镇积极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跟踪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推行“五统一”的生产模式。即统一供种、统一育插、统一防病治虫、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获分配,既节约生产成本,减少种植风险,又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营收入。推行订单式的社会化服务。针对全镇现有5户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由镇农服中心牵头专门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全程机械化订单作业服务,并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农资供应、农业机具、统防统治、烘干设施等四大类。目前,镇农服中心已与部分家庭农场就育供秧、机插秧等开展了对接合作。下一步,该镇将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服务,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及培养市场意识方面的培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发布技术、价格、供需等各类市场信息,并建立与专家沟通的渠道,确保家庭农场有力有序推进。
大仪镇的实践证明,发展家庭农场有三点好处:一是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目前,农村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土地经营者大多是55岁以上的老人,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已面临挑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为契机,以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实现了“人人种田”向“能人种田”的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比如,双涧村大户承包后,投入60万元购置插秧机、灭茬机、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和弥雾机10台套,通过秸秆还田、水稻机插秧、三麦机条播、病虫草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走出一条向土地要产量、让农业出效益的新路子。二是改善环境,提升了农民幸福指数。通过土地集中发展家庭农场后,午秋两季棘手的秸秆禁烧问题则迎刃而解,村里无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既节省了村干部的精力,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同时,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从事二、三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比如,双涧村原先种植2000多亩农田的378户农户,户户都要参与种、管、收,而发展家庭农场后,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只需用工20人,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成本。三是科学规划,优化了村庄建设布局。通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整合资源,合理划分区域,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生产力布局和村庄规划布局。比如,双涧村72%的耕地用于粮食耕种,发展家庭农场;另外28%的耕地,划出部分专门用于生态林业的发展,吸纳本村没有劳动技能的农民务工,让他们既得到口粮,又拿到工资,目前该村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区、高效特养区、生态林业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四个区域。
综上所述,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需要,是造福于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市家庭农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模式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各镇、办事处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家庭农场建设。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农民集中居住步伐加快、土地整理项目日益推进,当前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条件逐渐成熟。综合当前农业发展的诸多实际情况,传统“一家一户”的生产关系,已经影响并制约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各地要放眼长远,从早规划,因势利导,从本地种粮大户着手,培植发展一批家庭农场,再示范带动一批家庭农场。二是培育新型农民,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目前,农村普遍存在“青年人不想种、不会种,老年人种不动”的现象,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一方面,要致力于对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大户、农业经纪人、农业类人才的精心培育,引导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对本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由常规种植技术培训转变为种植技术、现代管理和市场经济的综合培训,实现由单纯的种植能手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的转变。三是强化科技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落地转化,以此提高土地产出,提升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技快速进村入户机制,加快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组建植保、农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开展合作,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订单服务,真正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