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福临门与金龙鱼的市场战

发布日期:2007-01-05 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2004年中粮食用散油销量1044330吨,上升1.2%;小包装油销量504850吨,上升30%。集团开始发展葵花籽油、红花籽油作为高端食用油,开始生产卵磷脂(大豆油过程中副产品,对心和脑有保健作用,可用作乳化剂),2004年销售量3394吨,大大改善了整个业务赢利水平。   
    《经济参考报》2005年1月撰文说:春节将至,各大商场又迎来了消费高峰。笔者先后走访了几个大型的超市、商场后发现,卖场的福临门各种食用油琳琅满目,持续热销。卖场工作人员说,为了让消费者放心,福临门等厂家提供了国家及全国各省市的质检、卫检等权威机构的监测报告,最新的检测结果显示,福临门食用油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其产品全部合格。目前福临门的各种产品持续供销两旺。此时,正值食用油市场上标准问题大争论。金龙鱼遭遇困境,但福临门却逆市上扬。
      其实,福临门与金龙鱼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竞争对手。2002年5月13日,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宣告正式投产。这是一家由中国最大的粮油进出口企业中粮集团和美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专业油脂公司WILMAR公司组建的公司,其中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均为世界500强企业。三大粮油巨头的联手无疑是一种宣战,周明臣声称,“三年磨一剑,把福临门打造为食用油第一品牌”。让人们更加惊讶的是,新开张的大海粮油与当今国内第一品牌金龙鱼的油脂生产厂只有一墙之隔,空气中弥漫著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根据中粮的有关资料记载,1989年处,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粮和外商正式合资成立的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油脂加工企业,也是中粮食用油影响巨大的一个合资项目。南海油脂是中粮与嘉里集团合作的,中粮先以49%的股权和嘉里集团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由嘉里集团控股,而合资公司又占据南海油脂的80%股份,中粮占20%。中粮的股份总和较大,但中粮没有控股权,中粮虽然开始派人介入重要的管理领域,如副总经理、财务主管等职位,但中粮无法控股,合同条款权责不明晰,最终导致双方在合作中出现分歧。2001年底,中粮以3.8亿港元出售金龙鱼全部股份,全面退出合作。紧接着不到半年时间,大海粮油就落成投产,并向金龙鱼发出了挑战。
      对这段插曲,无论是周明臣还是中粮上下都记忆深刻,不会忘记。在每年初的大会上,周明臣都要或多或少地提到这一点,并且下定决心要把“福临门”打造成功。同时,也让周明臣再一次切身感受到,利用外资是一件好事情,但关键是要学会利用,要处理好合作中的资本关系,否则也会落个惨败的下场。
      早在周明臣刚到中粮不久,中粮与美国的ADM和新加坡WILMAR就开始了合作关系。三者合资的北海油脂1992年在天津建成,中粮占43%股权,周明臣称这是中粮合资历程中第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ADM是美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有很强的生产和营销能力。此后10年,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的黄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广东增城的东洲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等相继投产,主要产品包括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四海牌豆粕等。在这些合资项目中,中粮理顺了资本关系,获得了主要股权,在后三个工厂中各占54%、73%、84%股权,周明臣称合作非常顺利,权责分明,借此中粮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从原料采购、榨油、精炼到包装、营销的完整产业链的食用油产业。1995年,中粮推出“福临门”品牌,仅用了3年时间就跃居食用油的第二品牌。2000年11月,中粮、ADM、WILMAR三家又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福临门牌小包装油的统一销售和推广。
      到2002年,中粮集团油脂业务所投资控股的食用油生产基地由4个增加到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东方企业家》杂志评点说:“这些油厂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立足沿海发达地区、辐射中国内地的产业布局。”
      其时,金龙鱼遭遇了“不测”:就在2002年中秋消费旺季来临之前,金龙鱼的“1:1:1”比例营销概念遭遇误导质疑,一北京的消费者称,在电视广告、商场的招贴广告和产品的外包装上得知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符合三大权威机构所提出的健康理论,因此决定购买金龙鱼,但是他发现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在醒目的“1:1:1膳食脂肪酸的完美比例”的产品标签下,具体的产品营养成分表却显示三者的比例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2:44:44”。该消费者由此质疑:既然厂家的产品没有达到1:1:1的健康标准,为什么还要在产品的宣传广告中大力宣传这个概念?
      不管金龙鱼如何辩解,但其品牌形象已经受损。这无疑有利于福临门的品牌成长和市场空间的拓展。中粮参股24%的山东“鲁花”,也迅速从一个区域性品牌成长为位居第三的全国性品牌,与福临门一起对抗金龙鱼。
      2004年再次爆发的食用油标准问题再次让中粮的竞争对手遭遇了尴尬。而中粮旗下的福临门从开始到现在,处处不无勇者之风。香港《东方日报》2005年2月以“福临门巩固业界领先水平”为题发表文章说:“福临门市场总监吕炎强透露,福临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商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食用油生产基地以及最为先进的食用油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从而巩固了在业界的领先水平。巨大的规模效应使得福临门具有的采购成本优势、质量控制优势更为突出,保障了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而技术研发的重点是开发出更适合中国人的营养产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一是一定要学会理顺资本合作关系,要学会利用和控制;二是如果做错了,没能很好利用和控制,也不要气馁,只要认准了方向和利益点,就要勇猛直前;三是此处不开花另有开花处,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要学会潜伏跟进的战略,时机一旦成熟打个对手措手不及;四是要抓住在对手因为某些问题而不得不喘息的机会,在市场上变被动为主动,对手喘息的时间,正是你增加财富的时间;五是要注重与外来资本的有效嫁接,哪怕曾经为此犯了错误,同时,要勇于放弃,当你发现已经无法突破的时候,舍得即快乐即成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