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聚焦

苏州局戴锦明:全面推进“311”工程 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发布日期:2007-01-15 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我市根据自身沿沪粮食主销区的特点,全面推进“ 311”工程,即三体系(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储备、粮食应急保供三个体系)一基地(粮食生产基地)一放心(创建消费放心行业),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粮食问题,走出了一条适应苏州粮食产销格局新变化的市场化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加快建设,完善批发市场体系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培育粮食批发市场作为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第一防线。一是加强设施建设,形成粮食物流中心。2006年,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搬迁扩建工程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吴中区重点工程,经过8个月的建设,于1218日整体搬迁到新址,与先期建成的苏州市国家储备库、苏州市久盛米业有限公司一起,形成了我市又一个集储备、加工、批发、信息于一体的粮食保供中心,有力地增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的专业粮食批发市场7家,通过培育和引导,全市粮食批发市场呈现出交易活跃、购销两旺的喜人局面,市场成交量不断扩大,2006年达到78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上升14.7%,其中,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年成交量已达47万吨,同比增加5万吨,上升12%。二是调整股权结构,增强调控能力。新建成的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民营资本占55%,国有资本占45%,政府贴息750万元为独立股。通过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三是规范管理,提升市场档次。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和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各种群团组织,积极引导经营者参与市场管理。成立了粮食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分会,加强行业自律。

二、创新方式,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为加强新形势下4.8亿斤地方储备粮的运作管理,我局一是建章立制,规范运作,重新修订了《苏州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实施。制定了储备粮安全储存规范,为储备粮的运作创造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二是整合资产,高标准建设中心储备库。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元,新建仓容16.5万吨,在建3万吨,确保了地储粮平时储得实、管得好,需时调得出、用得上。三是创新方式,提高运作效率。为提高储备粮运作效率,我市积极探索,采取储备与基地相结合、储备与加工相结合、储备与市场相结合、本地储存与外地代储相结合、小麦和稻谷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作,有效降低了储备粮入库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了运作效率。

三、加强监测,完善应急保供体系

为应对因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诱发的粮食市场波动,确保军需民食,2003年,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区居民粮食应急保供预案》。还专门成立了粮食应急保供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了应急保供载体。同时,建立粮食安全预警预报制度。一是在全市选定了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20个单位作为全市固定预警监测点加强日常监测。二是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监测制度。对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实行工作日监测制度,对全市批发市场实行周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市场最新行情,全面掌握市场成交和库存情况。三是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市场行情网上跟踪监测,随时了解国内外、省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变化信息,及时分析市场动态。四是在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前提下,认真做好粮食安全预警分析,为确保粮食安全和搞好粮食应急保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四、深化合作,巩固市外粮食生产基地

近两年来,我们积极贯彻省局完善省内产销衔接机制、促进省内粮食供需平衡的精神,结合苏州实际,对市外粮食生产基地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主导,东北基地作补充的市外粮食生产基地新布局。一是按照“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企业运作”的原则,着重做好与苏北基地的对口衔接工作。认真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储备粮食生产基地,保证储备粮源得到有效落实。2006年产销对口洽谈会上,我市共与产区签订粮食采购意向 21 万吨,粮食生产基地 42万 亩。夏秋两季收购期间,我市共组织采购基地粮源小麦 7 万吨、稻谷12万吨。二是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继续发挥粮食经营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外购内销,有力缓解了苏州粮食产需矛盾。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龙头企业、大型用粮企业直接到粮食主产区建基地、建仓库、办工厂,对接产销,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2003年,投资2000多万元的南京苏浦油脂有限公司投入运行,2005年,投资5000万元的太和(阜宁)面粉有限公司投入运行,2006年月11月,苏州久盛米业有限公司在泗洪的合作项目,首期投资1500万元的宿迁苏北粮油有限公司投入运行。“走出去”战略扩大了产销两地的合作,也深化了市外粮食基地的建设,为保证苏州粮食供应,促进产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调控载体。

五、整体推进,创建消费放心行业

 一是抓源头,确保产品安全。粮食行业围绕我市创建消费放心城市这个中心,着力打造“放心粮油产品”、“放心粮食市场”和“放心粮油店”。在积极倡导行业自律,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同时切实加强监管,抓住收购、保管、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认真把好粮食质量关,确保老百姓放心食用。在行业协会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粮食行业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行业已有 28 家企业 45 个产品获得省、部级“放心粮油”称号。

二是抓创建,放心粮油店全覆盖。放心粮油店是粮食部门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2006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放心粮油店创建工作力度,取得了实效。一是市区、昆山等地根据当地实际,依托便利超市相继开出放心粮油店(专柜),全市放心粮店建设消灭了空白点。二是提高为农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实现了放心粮油店城乡全覆盖。三是在认真探索放心粮油店长效管理机制,在提高放心粮油店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据统计,全市已开业的放心粮油店(含专柜)达到了159家。

三是抓重点,健全粮油检测体系。2006年,我市把建立健全粮食检测体系作为创建放心行业的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覆盖全面、反应迅速的粮油质量检测体系。首先是增加投入,今年全市又投入近2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117台件,基本满足了粮食质量品质及部分卫生检测要求。其次是以加强检测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对外招聘等形式引进中高级专业人员充实一线,加强业务指导,粮油质量检测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再次是规范管理和操作,提升检测能力。太仓、昆山、常熟三个市的重点化验室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其他各市也在积极争取。全市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初建成效,基本形成了行政部门有手段,市场质量有保障,储备粮质量有控制的良好局面。

311”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为我市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目前,苏州已经成为一个粮食种植面积已不足150万亩,年产销缺口已高达40多亿斤的粮食主销区,制约全市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增无减,保证地方粮食供应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依法管粮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主销区市场变化的特点和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苏州市委“五个有”(有市场、有储备、有基地、有资金、有队伍)的粮食工作方针,按照苏府办[2006]118号《关于印发苏州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的总体目标,抓紧实施分步计划,不断巩固完善“311”工程,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实现粮食供求的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粮食供应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