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新闻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江苏怎样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既要“苏大强”,也要“苏共富”

发布日期:2025-10-31 07:03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十四五”期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4.75万元稳步增长到2024年的5.5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16∶1收窄至2.04∶1。

“苏大强”,在共富路上也要强。

10月30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四场——“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主题新闻发布会。省人社厅、民政厅、农业农村厅以及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的相关负责同志参会,从高质量充分就业、民生兜底、城乡融合发展等多个维度,回应社会关切,解锁“共富密码”。

端稳饭碗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135万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省人社厅厅长朱从明介绍,江苏坚决把稳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岗拓岗。“十四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135万人、稳居全国第二,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2025年,江苏着力支持企业,稳住就业存量。打出稳岗返还提标、社保补贴扩围、专项贷款加力等增量政策“组合拳”,推动180亿元就业稳岗补贴资金直达惠企,企业用工总量保持在2050万人以上。构建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13+N”行动体系,职工培训稳岗率保持在90%以上。

今年“苏超”引爆江苏大地之时,江苏多地人社部门把招聘会办到赛场外,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招工”风景线。而这只是江苏着力活跃市场扩大岗位供给的“冰山一角”。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举办“人才夜市”328场次、提供岗位16.4万个,创新“苏超+就业”模式,开发临时性、志愿性岗位3.2万个。依托“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招聘活动1.13万场,累计归集岗位479.6万个,服务求职者469.96万人次。构建直播带岗服务矩阵,开展直播带岗2710场次,提供岗位145.79万个。

面对“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岗位供给结构性偏紧、就业匹配度不高”等共性问题,常州市政府副市长夏思军说,常州用“三个聚焦”来破解:聚焦岗位供给,全力做大就业“蓄水池”;聚焦重点群体,全力筑牢就业“稳定盘”;聚焦供需匹配,全力优化就业“服务网”。

抓好就业的同时,江苏集聚创新力量,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扶持自主创业12万人。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超20亿元,新引进国内外优秀博士3135人、新增进站博士后3010人,新获批设立79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全国第一。“上周末,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在北京联合开展‘四对接’活动,举办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50多场,收到京津冀高校毕业生简历6000多份,有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高质量项目、高价值资本汇聚江苏。”朱从明说。

兜牢底线 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如何织密一张共同富裕保障网,江苏人社、民政部门现场介绍了各自的创新“打法”。

人社部门瞄准持续扩大覆盖面发力,深入开展“数据找人”社保扩面专项行动,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探索新就业形态人员一站式参保服务,将更多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164.51万人、年均增长超40万人,参保规模居全国前列。

江苏人的保障待遇也在稳步提升。今年以来,相关部门根据国家部署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1158万退休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提高20元,惠及1197万老年居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增2%,惠及3万工伤职工。失业保险金上限统一提高到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人均失业保险金增加100元。

实现共同富裕,民政部门主要承担“不让任何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重要使命。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赵庭朴介绍,近年来,民政部门围绕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重点发力:完善覆盖范围更广的政策体系,将民政兜底保障对象由低保、特困,拓展到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并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全面覆盖到所有低收入人口。目前,全省共保障低保对象62万人,特困人员20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12万人。健全保障标准更高的增长机制,建立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每年按照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制定低保标准,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3倍,确定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实现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目前,全省低保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919元,较去年增长5.2%。

眼下,江苏正在积极推进服务内容更优的改革实践。例如,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将182万困难对象纳入常态化监测范围,实现“政策找人”。全面实施民政领域社会救助掌上办、指尖办、“省内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城乡融合 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收入差

现阶段,我国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下大功夫。在这方面,江苏各地究竟下了哪些“好棋”?

镇江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书记领航项目,全力以赴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克用数据说话:2024年以来,共筹集省市专项资金1.5亿元,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23个和省级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7个,2024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0万元的目标任务;83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36.77万元,同比增长43.7%。

“扬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潘学元说,扬州以“一区一带、一心三片”国土空间布局为牵引,推动沿江先进制造带、沿河文旅融合带、沿湖生态经济带“三带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形成,6条特色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成效显著。

202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各级农办、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省级财政2024、2025年共下达57.96亿元奖补资金,有力有序推进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以及3795个薄弱村的运维管护。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80个,40个片区的建设进度达到90%。

“美富共生,一个龙头放活水!”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文俊介绍,江苏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强化加工带动、文旅带动、电商带动,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扩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及片区的建设覆盖面,加快促进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物质精神富裕富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