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共服务 > 粮油信息 > 行情资讯

苗情好,备耕积极,新季农作物丰产基础扎实!

发布日期:2022-02-11 16:55 浏览次数: 字体:[ ]


来源:期货日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保供稳价一直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要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春节长假期间,期货日报记者深入郑州市部分农贸市场、生活超市等进行了市场调研,与河南、河北、山东、东北、江苏、上海等地粮油界的朋友进行了交流。综合来看,虽然个别地区仍有零星新冠肺炎疫情,米面油物流没有完全放开,但当前市场供应十分充足,品种丰富多彩,而且价格较为稳定,部分豆油品种、猪肉价格等在传统销售旺季还出现了下滑态势,最为重要的是事关我国居民口粮安全的大宗新季农作物如小麦等苗情较好,新季玉米、大豆扩种又在积极筹备中,未来丰产的基础打得较为扎实。

“工厂24小时不停机生产,很多面粉与挂面是直供大中型城市的超市,中间环节少不但节约了运输成本等,而且更加快了物流、资金流的运转速度,这让我们有能力、有机会让利于民,可以较好地保证售价的稳定。”河南省新郑市一家制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恢复以后,前期一路上行的小麦价格很快就受到了遏制,市场看涨气氛迅速降温,再加上各地储备小麦轮换陆续推出,制粉企业、食品厂家等均备足了原料,保供稳价在较长时间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河北省粮食收购及贸易商席景涛表示,多年以来,小麦、稻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得较为彻底,充分发挥了政策托底的作用,守住了农民“种好粮卖好价”的底线,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河北省冬小麦苗情较为良好,很多农民已提前备好了尿素等农资,计划开春后施好“分蘖肥”浇好“返青水”,为后期小麦丰收铺好路。

“作为闻名全国的粮食生产大县,滑县的新季冬小麦种植面积相比往年保持稳定,这与当地农民克服洪涝灾害及时补种等有很大关系。”当地小麦收购商崔瑞兵告诉记者,2021年下半年,河南省北部出现了多雨天气,一方面推迟了秋季作物的收获,让土地腾茬时间延后,另一方面令冬小麦不能适时播种,给新季冬小麦生产埋下了隐患。不过,从当前冬小麦的长势来看,由于农民增加了播量、加强了田间管理,再加上土地墒情较好,虽然看上去长得不如往年,但根系却较为发达,估计开春后苗情很快会恢复到正常年景。

记者从湖北、安徽、河南南部部分粮油商处了解到,这些地区今年春地留得比较多,农民预留出这部分土地主要是为了种植春玉米和花生。近年来,虽然我国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较多,如2021年进口玉米及替代品总量达到5025万吨,创历史新高,但市场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仍比较好。因此,在新的作物年度,各地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仍在不断优化。

农业农村部编制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指出,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202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6.2亿亩、产量5213亿斤。近年因饲用消费和加工消费增加,玉米产需缺口有所扩大,供求关系由基本平衡转向趋紧。“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玉米市场将通过挖潜扩面、提升产能、优化结构、推进多元发展等来提高供给保障能力。预计到2025年,播种面积将达到6.3亿亩以上,产量提高到5300亿斤以上。

江苏省玉米进口贸易商强盛告诉记者,海关总署2022年1月18日公布的进口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玉米进口量较前一年增长近两倍,达到2835万吨,占我国玉米总产量的近10%,同时玉米替代品进口也达到高位,如大麦、高粱的进口量增幅均比较大。在新的年度,如果我国进口玉米与替代品数量保持在正常水平,在我国新季玉米面积扩大、2021年结转库存较大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市场供应有保障,市场价格运行稳定。从市场变量来看,小麦替代玉米的数量估计会大幅回落,生猪等养殖利润走低也可能降低替代玉米的饲用需求。

黑龙江省玉米贸易商柴印峰告诉记者,当前东北地区玉米货源较为充足,其大量收购的玉米已把公司的仓房与货场堆满。据他介绍,我国玉米市场供给总量自2021年以来不断增强,主要是产量增、进口量增、小麦与稻谷替代量大所导致的,估计未来玉米价格将在历史中高位水平运行,后期小麦与稻谷替代量、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新季玉米产量、饲用玉米数量等的增减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记者在进行市场调研中获悉,从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需求形势发展态势来看,主要消费市场复苏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两大趋势表现明显,如在食物和食品农产品领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诸如营养、健康、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对蛋奶、肉类的需求以较快速度增长,未来我国对玉米与豆粕的需求还会加大。例如,为了满足国内需求,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总量达到9651.8万吨,虽然同比下降3.8%,但仍处在历史高位,而我国去年的国产大豆数量仅1600万吨左右。此外,2021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高达1039.2万吨。

针对我国大豆、豆油、豆粕及其他油脂油料需求强劲的发展态势,新年度相关机构将采取有力措施增产保供。据记者了解,我国大豆产需缺口较大且会长期存在。“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挖掘潜力扩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产能,多措并举保供给。到2025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000万亩(折合大豆面积2500万亩),扩大轮作规模,开发盐碱地种大豆,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此外,到2025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2亿亩以上,其中油菜面积1.2亿亩左右、花生面积7500万亩。

一家跨国粮商广西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国际大豆市场运行态势分析,主产国面积不断扩张是一个主流趋势,加上我国沿海地区大豆压榨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豆油、豆粕、菜粕、花生进口量稳中有升,未来我国植物蛋白粕类及油脂供应充足,但由于国际市场豆油、棕榈油用于制作生物燃料的需求量有增无减,让国内外市场联动性加强,预计未来我国豆粕及其他油脂油料价格高位波动的幅度较大、频率较高。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