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食品价格不断暴涨。受接连不断异常气候和新冠疫情的影响,谷物等的供给变得不稳定,而脱碳化的进展加剧了生产成本的上升。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处于10年来的高位,有可能导致政局不稳和贫富差距扩大。2022年,应对以粮食为首的通货膨胀成为世界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计算的食品价格指数(2014至2016年为100)在2021年11月时为134.4,比上年同月上升27%,创下了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原因是谷物和砂糖的价格上涨。从国际期货价格来看,作为食用油原料的油菜籽比2020年底上涨了70%,粗糖(砂糖)上涨了21%,小麦上涨了22%。
由于全球性气候异常,粮食供给混乱,农作物价格明显上涨。作为农业大国的巴西遭受90年一遇的空前旱情,玉米生产低迷。世界最大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受夏季热浪影响,预计2021至2022年度的产量将下降近30%。棕榈油主要产地马来西亚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已陷入工人短缺状态。
粮食需求处于结构性增长趋势。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对饲料需求旺盛,加上各国的急速脱碳政策,取代化石燃料的生物燃料消费扩大。已经有大约40%的美国大豆油、50%的巴西甘蔗(粗糖原料)被用于生物燃料,升级榨油厂的计划也不断增多。期待燃料消费扩大的投机资金也流入了谷物市场。
脱碳化通过肥料价格的上升,也抬高了谷物的生产成本。肥料是使用氨制造的,合成氨会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的天然气价格暴涨,也影响到了氨和肥料。市场风险评估机构预测,2021年美国的肥料成本比上年提高10%以上。最近,氨也被用作清洁燃料,预计中长期内将涨价。
谷物价格高涨将对世界政治经济造成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国家。随着美国缩减量化宽松,土耳其货币不断贬值,进口产品价格高涨,连面包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据路透社报道,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市营商店,有人排队购买相对便宜的面包。巴西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在截至2021年11月的一年间,创下了18年来的最高上升率。
为了抑制价格高涨,印度开始限制投机买卖。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21年12月20日宣布,国内交易所停止大豆、棕榈油等期货交易,为期一年。
东欧的塞尔维亚也从2021年11月底开始,对砂糖和小麦粉等部分食品设置了60天的价格限制,将2021年11月中旬时的价格设定为上限,违反规定者会被处以罚款。
资源与粮食问题研究所的柴田明夫说:“10年前粮食价格高涨后,生产急速扩大,可以应对需求增加。而以脱碳为背景的现在,粮食价格似乎会持续上涨,如果新兴国家出现混乱,将进一步制约供给。”俄罗斯等国家已经出现限制小麦出口的动向。
据悉,食品价格高涨是导致始于2010年中东“阿拉伯之春”的原因之一。现在,像埃塞俄比亚和苏丹那样面临内战和政局不稳的国家,其粮食价格正大幅上涨。这些国家年轻人占人口比例很高,人们担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粮食价格暴涨会直接引发民众的不满。
中国粮食进口量再创新高 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
粮食进口结构发生变化
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八连丰”,创下新高,同时粮食进口量也创下历史新高。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1年1~12月,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
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关系重大。尽管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迭创新高的粮食进口量却无法回避。对此,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利用‘两个市场’,但必须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
在中国,粮食按品种来分,包括谷物、大豆、薯类三种。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而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的24.1%。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同比增加2527.3万吨。这背后是谷物进口激增、大豆进口下降。
从谷物细分品种来看,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高粱、大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品种,也大量应用于饲料,而口粮进口增幅相对较小。这意味着,谷物进口量激增主要是为了满足养殖业发展需求。
业内认为,饲料需求的非理性增长不具有持续性。随着猪价走低,养殖户和企业开始关注养殖效率和成本,不再非理性压栏,预计2022年饲料需求大概率会出现下降。
“大进小出”已成常态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这20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净出口国转而成为净进口国,特别是2009年以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到2020年,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到947.7亿美元,“大进小出”已成常态。
分品种来看,谷物的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进口量增加较多的分别是油料、大豆、糖类、肉类和奶类。20年间,油料的自给率从81.0%下降到25.1%,大豆的自给率从60.2%下降到17.0%。
在1月8日召开的“清华三农论坛2022”上,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杜鹰称,中国的谷物可以做到基本自给,缺的主要是蛋白类食物,这类食物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扩大。
食物自给率是表明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指标,杜鹰团队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中国食物自给率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大体一致,20年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年均下降1个多百分点。
杜鹰团队推算得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总的食物自给率有可能从目前的76%左右进一步下降到65%左右。这一水平,大致相当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韩国80年代末期的水平。分品种看,到2035年,小麦、稻谷的自给率可保持在96%和97%以上;玉米的缺口持续扩大,从目前的1130万吨扩大到3500万吨,自给率从95.6%下降到90%左右;大豆的缺口持续扩大,进口量继续增加,自给率仍维持在17%左右。
中国食物自给率持续下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相对于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总体呈下降趋势。杜鹰称,中国大多数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其中,蔬菜、鸡肉尚具比较优势,羊肉、食糖、猪肉、小麦呈比较劣势,大豆、牛肉、玉米、棉花、乳制品则呈明显比较劣势。
从入世20年来的情况看,中国农业竞争力下降问题尤以2004~2014年最为突出,这一阶段,中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成本的上升速度加快,亩成本和50公斤成本已超过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
扩种大豆和油料
面对当前粮食大量进口的现状,杜鹰称,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这是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不能受制于人。
综合考虑国内需求增长和供给潜力,以及国际市场变化等情况,他建议,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应努力将食物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不能任由其持续下滑,不能重蹈日本、韩国的旧辙,否则就会丧失现代化的主动权。
中央早就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要求“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对中国来说,大豆、油料对外依存度最高。202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1亿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高达85%,且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国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大豆、玉米、棉花等紧缺农产品通过进口保障供应的风险加大。
2021年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就强调,2022年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2022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2021年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指出,“在多目标平衡中抓要害,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有保有压,优先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
除了立足国产以外,“适度进口”也是必要的。杜鹰称,这是由中国人均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基本国情决定的,适度进口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而且有利于腾出宝贵的农业资源,集中力量确保基本口粮、谷物和食物安全。
他认为,“走出去”一定要明确战略重点,找准切入点,做到精准卡位。既然未来一个时期,国内供给短缺的主要是肉奶等高质量蛋白食物及玉米大豆等基质产品,就应成为打造海外供应链的重点领域,以提高我国对这类食物供给的掌握能力。要统筹安排“走出去”的战略布局,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切入点看,直接购地租地种粮,政治、社会敏感性太强,失败的案例多,并非明智之举。实际上,掌握海外权益产品,并不一定要获得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从贸易环节入手掌握供应链是ABCD等老牌国际粮商的通行做法,这种做法既可规避海外风险,又可向上下游延伸,同样可以达到掌控权益产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