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粮食安全责任制 > 政策解读 > 省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

江苏多措并举 力保粮食安全

发布日期:2020-05-15 16:26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苏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以全国3.8%的耕地生产5.5%的粮食,创造了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的成绩,确保了占全国近6%人口的粮食安全。在国务院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和农业农村部稳定粮食生产延伸绩效考核中,江苏已连续多年获优秀等次。针对今年疫情考验,江苏更加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压实落细粮食安全责任。

一、防疫情保丰收 ,米袋子有保障

春争日,夏争时。疫情期间,超级产粮大县兴化等市通过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设计的小程序坐地日行八万里,依靠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传感器等获取苗情相关技术数据,无人机因减少人员接触、效率高等优势,成为植保神器。南通、扬州、泰州等地,部分包田的外地种粮大户因疫情未能及时返回,通过远程委托代耕代种,实现了人未到,田已耕。春耕备耕期间,江苏日均投入农机装备10万台套以上,从无人机田间管理、机械化施肥,到网络备耕”“绿色通道保农资运输,有条不紊保障粮食生产。仅看植保环节,目前全省有植保无人机4000多台,植保服务组织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3.2%,居全国第一;

既保安全,又提质效,种出好吃的大米,是江苏粮食生产的追求。在江苏面积最大、粮食总产占全省两成的盐城,当地根据三大农区不同禀赋,优化品种、推广绿色生产,优良食味稻米占比过6成,专用麦规模产业化基地比例过半。在兴化市,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被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替代,已建成40多个共20多万亩示范片,推广优质食味稻米品种过百万亩,占比约9成。江苏全省优良食味稻米面积超过120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约11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150多万亩。

二、保空间强产业,筑牢产粮基础

江苏粮食年产量多年保持700亿斤以上的背后,是多年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粮食生产基础,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空间,改善农田标准,大力拓展藏粮能力。江苏全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58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3700万亩。作为经济发达、快速城镇化地区,苏州市百万亩优质水稻落地上图。在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海门悦来镇,因水系发达难以成片,以前只能种植旱地作物,经过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4年增加6.5万亩耕地,且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达480万亩,占比72%。从全省来看,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4000万亩,占比61%

丰富种植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增加种粮效益。在建湖县,大成家庭农场主夏思成将流转的土地作为“虾稻”共作试验田,注册大米品牌,稻米和龙虾合计亩均收益过4000元。建湖“水稻+龙虾”、东台“水稻+西瓜”、盐都“水稻+螃蟹”……江苏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粮食+”生产模式,以集约高效生产提升农民收益。

鼓励土地不断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省推广睢宁农田托管、宿迁家庭农场集群、昆山大户规模经营等典型做法,50亩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有6万多个,较2016年增长50%以上。

加力农技应用,推进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产业层次。通过重点推进优质稻米千亿元级产业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江苏绿色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超2200万亩,良种、农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8%,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

作为全国两个粮食机械化示范省之一,江苏主要粮食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兴化大米、射阳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三、主动应对挑战,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粮食生产普遍面临分散经营管理粗放、一线农民老龄化突出、种粮风险大收益低等挑战。着眼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江苏不断完善制度化的责任体系、全流程的支撑体系和全方位的动力体系。

生产任务分解下达到县乡、落实到作物,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确保种植面积和总产不少于上年。在寸土寸金的苏州,工业亩均税收多的达上百万元,但为保障“鱼米之乡”的粮食安全,当地扭转了此前稻田面积下降的趋势,稳定在百万亩以上,粮食自给率保持在3成左右,稻田更成为“城市之肾”,其中太湖一级保护区4.23万亩农田常年轮作休耕,既涵养生态又保障产能。今年,江苏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36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0万亩。

江苏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流通全链条系统支撑,粮食生产不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延伸,粮食加工、品牌销售、网络销售发展迅速,已逐步聚集形成淮安、盐城等多个大米加工产业群,南通、徐州等多个面粉加工产业群。

   面对种粮效益偏低等普遍挑战,在落实中央各项补贴基础上,江苏多地加码发力。苏州、无锡、南京等地推出生态补偿、地方良种补贴;苏州通过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每亩水稻生态补偿逐步提升到420元。

为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全省不断拓展粮食作物的农业保险覆盖率,目前覆盖约9成;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全省大力推广综合种养、加工转化,培育有机大米、虾稻大米、富硒大米等新品牌;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