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近两年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实施情况
为加快我市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粮食品质,减少粮食产后浪费损失,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对照《关于开展江苏优质粮食工程申报工作的通知》(苏粮产〔2017〕11号、苏粮产〔2018〕20号)文件要求,我市分别申报2017年和2018年度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申报的建设内容主要是针对原有烘干设施未能在恶劣天气下烘干作业存在的弊端,完善功能提升粮食烘干作业能力。确定我市申报并通过省局项目评审的6家企业为江苏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单位,其中国有企业2家,国有控股企业1家,民营企业3家;项目总投资1302万,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资金781万,企业自筹资金521万。6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单位所有建设内容分别于2018年8月和2019年8月底前完成,建设进度与省局要求相比提前1个月,并投入当年秋粮收购使用。做到当年建设、当年运行、当年见效,促进我市农民增产增收。
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我市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做到操作规范、质量完好、有序推进、按期完工,我局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列入当年重点工作内容,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粮食产后服务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抓项目实施和推进,主要做法是:
1、严格抓程序。明确将所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申报的建设内容列入招标管理,对申报的所有建设内容进行分类报财政审批,在政府采购目录内的建设内容委托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不在政府采购目录内的建设内容,报财政审批后,由我局委托素质好、业务精、责任强的中介机构进行邀请招标。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我局建立项目建设微信工作群,将建设单位、编标单位、监理单位、验收单位等相关人员纳入微信群中,便于工作布置和督查。把所有项目的跟踪服务和推进检查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注重从源头抓起,监理单位、项目验收单位等从图纸设计开始就同步介入、全程跟进,确保项目建设始终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转,不偏不离,做到了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阳光廉洁建项目。
2、始终抓质量。质量的完好是项目建成运行的关键。为了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我局注重把好“二个关”:(1)建设施工质量关。建设队伍的好坏决定施工工程质量,为了将优质的施工企业通过规范程序招引到我市粮食产后服务项目建设中来,我们注重将企业口碑好、质量优、业务精的设备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分别列入设备采购和建设招标企业目录名单,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局统一聘请监理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并要求在施工前、中、后要求拍摄影像资料留存。项目竣工我局委托财务审计、工程审计和项目验收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报财政批准支付财政资金。(2)设备、材料采购关。优良工程必须要有优质的施工材料、设备为前提。在特种设备的采购中,我们选择将品牌大、性价比好的企业列入邀请招标对象,参加该项目特种设备招标。设备采购到位后,我们再聘请有资质的专职设备监理进行逐个验收,防止以次充好、滥竽充数,从而影响设备采购质量。对建设所需钢材和水泥等材料严格按照设计抗承载和压力要求购置材料,明确必须是正规企业生产有商标的合格产品,场地浇筑必须是C30以上的商品混凝土,决不允许施工企业采购非标钢材和自行搅拌混凝土用于项目建设。
3、全程抓安全。抓项目建设必须抓安全生产。我局始终将安全生产这根弦贯穿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全过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施工需进过汛期、高温和夏粮收购等特殊时期。为确保施工安全无事故,首先,要压实安全责任。在项目开工前,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我局分别与6家项目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同时项目单位于施工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压实了各单位的安全责任。其次,要持证上岗。针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钢结构罩棚比较多,高空作业危险性大等问题,我们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相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电工、电焊工、高空起吊等特殊岗位,要求持证上岗,并要求作业备案管理。再次,要文明施工。对施工企业人员一律要求参加人事伤害险保险。由于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施工区域与项目单位生产区域连在一起,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我们要求施工区与生产区隔离,在施工区域内要求安全生产岗位责任上墙,并确定专职安全员抓施工安全,施工场所要有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警示用语,营造文明施工的工作环境。两年来,我市6家项目单位在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中无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市建成6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运行、当年见效。为确保建成后的产后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我局严格按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先后制定了《溧阳市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公约》和《溧阳市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规范服务行为,保证功能定位。两年来,服务范围覆盖我市6个镇115个村,服务农户5200多户,代农运输销售粮食3.8万吨,代农去杂烘干粮食3.4万吨,代农加工粮
食7400吨,减损粮食180吨,为农增收340万元,户均增收600多元,分别得到了国家局和省、市领导的称赞和农民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