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质粮食工程

海安市优质粮食工程进展成效

发布日期:2020-03-23 09:46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海安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自2017年启动“优质粮食工程”以来,在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总体情况 

1.项目概述   

海安市共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项目13个,2017-2018年度项目4个,其中: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个,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项目1个;2018-2019年度建设“中国好粮油”示范行动项目5个;2019-2020年度承担“中国好粮油”示范行动项目4个。

2.资金筹集情况

海安市三个年度的项目建设投资总额6679万元,获得补助总额3190万元,企业自筹3489万元。其中:2017-2018年度项目总投资1293万元,补助资金976万元,企业自筹317万元;2018-2019年度项目总投资1900万元,补助资金950万元,企业自筹950万元;2019-2020年度项目总投资3486万元,补助资金1264万元,企业自筹2222万元。

3.项目进展情况

海安市为加快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过程管理。做到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资金到位,质量到位,监管到位。项目资金下达市财政局后,资金使用根据各单位形象进度按比例进行拨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管理规范到位。2017-2018年度“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实施主体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现已投入使用。2018-2019年度“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实施主体均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任务。2019-2020年度“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实施主体正在积极有效推进中。

二、主要做法

(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海安市精心遴选国有企业、大型龙头企业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充分利用建设主体的现有厂房、配套设施及资金等资源,着力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1.主动作为,做好项目规划申报。根据全市粮油产购销情况和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结合辐射半径等,通盘考虑项目的落户区域。着重引导国有企业、大型龙头企业进行生产性改造,以减少农户的产后损失,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增加经济效益,确保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落地生根。

2.强化督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确保财政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企业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项目顺利推进,发改、财政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指导和监管,定期深入企业进行督导检查,企业按时报告实施进度。财政部门根据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确定分期拨付补贴资金,确保了上级补贴资金不被套取,流向合理。

3.合理调度,保障项目工期进度。发改部门为保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项目进展顺利,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项目监督检查,监督实施企业不折不扣地执行实施方案。同时做好部门协调,帮助企业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完善施工资料,建立施工档案管理制度,准确把握施工进度,及时反馈建设信息。

(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海安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建设的“江苏省粮油质量监测—海安站”项目获得补助资金200万元,与江苏三零面粉海安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共建运营,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建双方本着资金统筹、产权分开的原则,仪器产权归各自所有,双方均具有使用权。两个实验室共建运营的模式,解决了粮油质检中心人员编制问题,统筹了检验仪器资源,增加了检验项目的检测,更好地发挥粮食质量检测检验能力。

(三)“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

海安市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为评价标准,积极推进“五优联动”建设工作。着力支持一批具有优质粮食生产潜力和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粮食企业。调动各类优质粮食企业积极性,开展示范企业建设,从而推动示范市的建设。同时结合江苏省“水韵苏米”省域公共品牌建设计划,重点打造“海安大米”“季和大米”品牌。

1.强化顶层设计。在做好政策对接的基础上,海安市将“优质粮食工程”列入市委年度重点工作,为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结合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在组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思路、建设内容、工作措施以及绩效目标,确保全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规范项目申报。要求各实施主体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及项目风险分析,明确思路,项目预算测算依据充分,各项数据力求可靠,并规范项目申报书。粮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前期项目进行考察调研,严格把关,保证质量,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并要求对项目真实性负责。

3.坚持品牌赋能。结合“里下河”平原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确定重点打造“海安大米”“季和大米”品牌的整体战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参加粮油产业博览会及推介会等,全方位、多维度进行宣传,“海安大米”品牌建设已成为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抓手和展示粮食部门形象的重要窗口。坚持“打造一个园区,隆起一片高地”的原则,持续投入打造海安粮食物流产业示范园区。

4.国企示范引领。国有企业有强大的政治示范优势和完善的组织优势,选择区域内省属国有粮食企业的子公司作为示范企业,带动并加强其它示范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

5.坚持严格督导强化项目运营监管,不定期派出督导组加强项目建设督查调度,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确保项目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安全。各实施主体先行自筹投资,上级项目资金下达后,财政部门根据项目施工形象进度按比例进行拨付,竣工验收后据实拨付补助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及项目建设质量

三、取得成效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为全市粮农、种粮大户等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检测、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六代”服务,减少粮食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证粮食收购质量,粮食区域产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自建成以来,季和米业公司已为172个种粮大户提供代烘干服务,烘干量3.5万吨以上;三零面粉公司在粮食收购环节每天可增加小麦入库近200吨,极大提高了售粮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后,可满足“中国好粮油”要求的小麦、小麦粉的理化指标、食味指标、农药残留、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的检测要求。具备本辖区内粮食主要质量指标、品质指标检验及安全指标快检筛查能力。能承担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卫生监测,开展收购、储存、销售、运输、加工等环节的粮食质量检验把关服务。项目建成以来,海安站已检测样品300余个,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实施后,海安市充分发挥“里下河”特有的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培育优质品牌,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把优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和带动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提高海安了“好粮油”产品的公众认知度。以优质“优价收购”为推手,积极推广全市强筋小麦、优质粳稻的种植面积。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约55万亩,2017年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约10万亩,到2019年中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优质品率达到36%以上;2017年南粳9108种植面积约19万亩,优质品率达到了34%,到2019种植南粳91085055面积达到48万亩,优质品率达到了85%,共计为农民增加收益5000万元;金洲粮油项目可增加年销售收入5-6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多个。“中国好粮油”项目带动了海安种植及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广大民众生活质量,为开创海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了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