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9-07-03 13:49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和2005年连续两年增产的基础上,总产和单产再创三年新高。而最新公布的物价指数(CPI)却显示,2006年11月我国物价同比上涨1.9%,打破了一年来物价持续低幅运行的态势,创下2005年3月以来物价增幅的最高水平。物价上涨,基础原因是粮油涨价,受此影响,多种居民消费品价格“水涨船高”。这一时牵动各方神经,政府关注,百姓担心。而在这种物价的突然变动中,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意义。
  国民经济连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平稳快速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功不可没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有望持续四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物价保持在较低水平,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经济运行态势。这其中,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功不可没。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曾四次(1958-1963年,1969-1975年,1978-1981年,1985-1988年)因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国民经济剧烈波动。而从“一五”时期算起,农业波动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波动有放大效应,平均波幅比大致在1??2.5左右。而农业和轻工业的波动必然引起物价的大起大落。每一次经济形势的逆转都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每次调整的成功也都以农业特别是粮食形势的好转为前提的。
  2003年粮食大幅减产,产量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播种面积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粮食供求由偏松转为趋紧,粮价两度上涨,到2004年3月飙升了50%。而与此同时,投资需求迅猛扩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增长26.7%的高水平上,2004年一季度又增长了43%;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在2003年增长96.6%、121.9%的高基数上,2004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6.4%和117.5%。国民经济面临粮食减产和投资膨胀“双碰头”的严峻考验。
  在此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入手,果断实施宏观调控。2004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惠农支农政策,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度推动粮食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局面: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比上年增产7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的恢复性增产,让农业元气渐复,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比上年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当年年末物价回落,经济发展趋于平稳,有效地防止了通货膨胀,一举摆脱了经济可能陷入大起大落的不利险境。
  之后两年,国家继续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粮食生产再创佳绩:2005年在2004年增产776亿斤的基础上增产291亿斤,两年增加产量1000亿斤;2006年,全国粮食产量逾9800亿斤,再增产120亿斤以上;单产超过310公斤,比上年提高2公斤左右。我国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和单产连续3年持续增长,打破了自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两丰一歉”,单产“两增一减”的“常规”,促使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合理范围,2006年控制在2%以内。进一步改善了自2000年到2003年粮食连续下滑导致粮价趋涨,以及投资高增长隐含的通货膨胀的危险状态,保障了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增强了我国粮食市场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
  粮食实现连续三年增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粮食供需紧缺的局面;在国际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局面的不利情况下,确保了国内粮食价格没有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较大压力,同时还纾解了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具有更为积极而广泛的意义。
  从国际市场看,由于严重干旱少雨,世界粮食产量连连下降,库存减少,粮价攀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发布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预测,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将比上年减产1.6%。与此同时,粮食消耗量却比产量高出了3.3%,这导致世界粮食库存连续第3年出现下降。2006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为3.75亿吨,比上年减少7238万吨。粮食期末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7.1%,占年度消费量的16.5%,首次低于18%的粮食安全线。产需缺口对市场的压力逐步加大,导致国际粮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尤其是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创下近10年来最高纪录。
  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意义在这次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过程中充分显现。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部食品贸易司专家阿巴桑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完全有能力调控粮食价格,中国的粮价不会因这次全球粮价上扬而产生大的波动。
  近期我国粮价突然大涨,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受到国内国家托市收购的影响。其中,国家提高各地粮食收购价,导致农民看好下一步粮价而惜售,推动粮价进一步上涨。从总体上看,此轮粮价上涨是一种合理的回归。
  由此判断,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现实意义更显得弥足珍贵。假如没有这几年的连续增产,改善了近年国内粮食供需缺口过大的状况,近期国际粮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可能远不止目前的力度,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不仅增强了我国粮食市场抵御国内风险的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我国受制于国际市场的风险。
  国内粮食安全出现诸多新的变化因素,粮食连续第四年增产面临机遇和挑战,粮食生产需要常抓不懈
  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实现了打破“常规”性增长的转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尚未达到1998年的最高产量,年度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
  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只有薯类生产增长较快,粮食生产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的趋势,粮食的供需偏紧平衡的态势将成为我国中长期的粮食供需常态。
  同时,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粮食流通格局和粮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渐转移;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成为影响我国粮食消费的决定性因素。预测未来15年,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两项年均增加151亿斤,远高于口粮和种子用粮年均减少量。全国粮食消费总量因此将保持年均增加80亿斤,2010年达到10297亿斤,2020年达到11160亿斤。未来粮食供应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任务艰巨。
  这警示我们:决不能因为粮食生产刚刚走出低谷就放松粮食生产,而必须常抓不懈。
  粮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我国并不只是眼下的问题,而是一个长远必须重视的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指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需要事关全局的大局意识,更需要探索长效的机制来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粮食市场的安全。
  展望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耕地日益减少与淡水资源匮乏,气候条件严重约束和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减弱,以及农资涨价、粮价上涨实惠难以惠及农户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粮食增产再上新台阶难度加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困难中的机遇,一是国际市场粮价上扬,有利于国内粮价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国家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四年锁定农村问题,深化支农惠农力度,作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部 署,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粮食增收的基础将进一步得以夯实;四是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产有望再提高。2007年,在不出现大的灾害性天气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可望连续第四年丰收。
(作者:鄢来雄 来源:中国信息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