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红 汤小波
近几年,安徽省粮食局始终坚持“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粮源是我们的生存之本,产业化是我们的发展之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粮食产业化,主动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融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一、全力推进粮食订单
该局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第一选择,从抓订单覆盖率到收购履约率,从抓品种优质率到加工转化率,延伸拓展,逐步升级。
一是订单覆盖率提高明显。2003年在全省实施“3221”订单工程,即用三年时间,组织两万名粮食职工包村入户,签订粮油订单面积2000万亩,收购粮食100亿斤。特别是借近几年国家对水稻、小麦实行良种补贴的政策契机,大规模订单跟进,全省粮食订单面积逐年增加,提前一年达到“3221”订单工程目标。今年,力争粮油订单面积达到2700万亩以上,覆盖粮食种植面积的60%,订单收购量30亿公斤,占总收购量60%,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使农民增收3亿元。
二是订单履约率提高明显。订单履约率是订单工作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该局一方面总结推广“二次结算、二次分配”的办法,让利于民、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借鉴河南延津经验,通过建立小麦协会、水稻协会的方式,以大户为会员、以村干部和经纪人为中心会员、以乡镇干部为分会长、以县粮食局或龙头企业为总会长,形成以利益为纽带的经济共同体,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订单履约率大幅提高。2005年全省订单履约率已达65%,2006年小麦订单收购履约率达80%以上。
三是品种优质率提高明显。近年来,该局坚持以市场确定订单、以订单引导生产的原则,实行优质优价,在省农委的指导下,每年推广一批优质品种。2006年全省麦产区普遍签订优质麦订单。截至8月底,共收购订单优质小麦124万吨,优质率达80%以上。通过对优质粮实行加价收购,近两年使全省农民增收7.2亿多元。
四是加工转化率提高明显。订单收粮不是终极目标,加工转化才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从2005年开始,该局把加工转化率列为订单考核的主要内容,借此引导大家大抓龙头加工企业,实现精深加工。经过努力,全省粮油精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约540家,粮油工业总产值约141亿元,利润约2.7亿元。优质粮油、专用粮油、特色粮油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以2005年为例,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大米产量236万吨,特等及标一米产量约占总产量的92%,面粉产量195万吨,专用及特一粉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油脂产量47万吨,二级以上油脂产量占总产量的40%。
二、着力构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新平台
2006年3月,安徽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的决定,这为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和机遇。
一是加速建设粮食产业园区工程。该局把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作为2006年全省粮食工作的头号任务,召开各市粮食局长会议进行了专门布署。总体思路是: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盘活存量资产,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土地出让,利用土地级差,进行招商引资,在开发区或交通便利的城郊兴建粮食产业园,集中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和高标准的、与加工相配套的仓储设施,使之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这一决策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园区规划建设起步快、动作大。截至8月底,全省已有68个市县区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80个,土地出让金总额7.32亿元,已返还6.12亿元,建设规模达2.3万亩,规划投资70亿元。
二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关键是培育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针对安徽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大、不多、不强的状况,该局提出,从2005年起,计划用三年时间,全省培育6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6个超5亿元、20个超1亿元的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简称“662”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引导企业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吸引民资,高起点建设一批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在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推进资产重组,通过兼并、租赁、联合的办法,进行低成本扩张;另一方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体制创新,机制搞活。该局还主动服务,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拓展省内外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指导各类专业协会建设,把企业、农民、科研机构、经纪人等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指导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接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激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该局组织了两次全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审活动,评定了60个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评定了大米、面粉、油脂各十强龙头企业。目前在安徽省国家级2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粮油类有8个;在省级龙头企业295个中,粮油类有85个,占30%。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在企业筹划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附加值、高科技粮油精深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该局建立了项目库,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向省科委、省农委、省农发行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和申报;另一方面发动企业大上精深加工项目,2005年帮助企业向农发行推荐23个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去年和今年,又争取省政府安排46个企业4000万元贴息资金,同时加强监督,做到项目、资金、技术、市场、责任五落实。
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决定因素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原料、设备和技术含量,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就是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近几年,该局以打造品牌为重点,努力挖掘品牌的科技、文化、形象和经济含量,大力进行品牌整合,提出每个市县重点打造1-2个品牌,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全省粮食行业已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5个,省名牌农产品34个,全国“放心粮油”76家企业118个产品,全省“放心粮油”118家企业166个产品,品牌打造取得了突破。
三、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
科技是粮食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重大促进因素,没有科技的进步,就不可能有粮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该局注重推广实用技术和项目,促进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形成科技与产业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适时召开稻壳发电项目现场推介会。根据安徽省部分大米加工企业稻壳发电项目所产生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局及时召开现场会予以推介。现场会请部分企业对这一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还邀请专家作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报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可靠性,理论和实际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并组织了现场参观。通过推介,与会代表认识到这一项目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有效解决企业用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项利企利民利社会的好项目。目前,全省有十多家大米加工企业上了这一项目。国家粮食局已建议国务院将安徽省列为稻壳发电试点省。
二是组织召开粮油专家咨询论证会。针对一些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渴望了解当前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等情况,该局从全国邀请8位粮油加工界的老领导、院校教授、留美学者等专家,与安徽省13家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面对面问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咨询论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家们就全国粮油加工现状和发展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粮油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取向等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帮助企业掌握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几年来,该局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为企业解疑释难。
三是指导和推动产业升级。该局在向国家和省里推荐项目时,注重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项目的科技含量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通过对深加工项目的重点支持,米糠油、胚芽油、膳食纤维和稻壳利用等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有了很大的发展。以粮油为原料生产柠檬酸、药品、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向国家、省里推荐约120个项目,立项的43个,21个已建成投产。目前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基础、商业购销为网络的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新格局。
四、积极拓展城乡市场
一抓农村服务社,拓展农村市场。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局通过发展农村服务社这一服务农村农民的载体,推进“放心粮油”进村入户。并对发展农村服务社和城市连锁店提出了三年规划。2006年,该局在2005年建立农村服务社1600个的基础上,要求再增加1000个,全省各地粮食部门和企业大力加强乡村粮油服务网点建设,把农村服务社作为服务农民的主渠道。为更好的发挥农村服务社的作用,他们与省商务厅联合发文,将农村服务社融入“万村千乡工程”,对粮油企业申报“万村千乡”工程试点进行具体部署,确定19家粮油企业800个便民服务社进入试点。
二抓城市连锁店,拓展城镇市场。近年来,该局一方面发挥军粮供应网点多、信誉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城市军粮供应连锁店,打军供牌卖民用粮;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也把城市连锁店建设作为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大平油脂、槐祥米业、金润米业等企业就开办了800多家城市连锁店,现在正向周边县市延伸。目前全省17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已发展城市粮油连锁店1518个,正处于大发展的态势。
三抓展示展销会,拓展省外市场。该局先后组织了三次全省性展示展销活动,多次组织参加全国性粮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了安徽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几年,年平均销往外省粮食35亿-50亿公斤。2006年10月,该局还组织30家龙头企业参加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全国粮油精品展销会。
四抓粮食竞价交易,拓展全国市场。今年,安徽粮食交易批发市场取得了最低稻谷集中拍卖权后,已经拍卖交易14次,总量达113亿斤,交易额81亿元。自8月中旬开始,又成功地进行了最低收购稻谷远程竞价交易,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竞价交易电子化、网络化的新突破。8月11日,国家粮食局决定,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基础上组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使之成为中国粮食三大交易中心之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粮食局黄红系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