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粮油变化有征兆 期货市场成现货市场风向标

发布日期:2007-01-10 00:00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期,粮油价格上涨迅猛,全国大中城市的面粉和食用油价格涨幅分别超过了10%和20%。一时间,针对粮油价格上涨原因的解释众说纷纭,如补涨说、国际价格带动说等等。其实,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期货市场,已早于现货市场预判出粮油价格的上涨趋势。而且本轮的价格上涨与期货市场也出现了紧密联动。 
      以期货市场各品种主力合约为参照,与去年年初相比,截至去年11月底,玉米报1596元/吨,上涨约25%,最高涨幅达30%;强筋小麦报1910元/吨,上涨约10%,最高涨幅约达16%。新上市的豆油期货,其11月底的收盘价报6736元/吨,相比上市日开盘价上涨约27%,最高涨幅约达31%。 
      延续了2005年的趋势,农产品期货去年上半年价格波动不大,表现低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玉米、小麦和豆油等期货品种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启动行情,大幅上涨。 
      以玉米为例,由于供需基本面因素和禽流感等突发因素的综合影响,玉米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进入10月后,玉米由低位时的1300元涨至1700元。12月26日玉米期货市场总持仓量更是一举突破170万手,创下持仓新高。玉米也随之成为年交易量最大的期货品种。 
      而随着玉米、豆油等期货品种的快速上涨,以期价为价格参照的现货价格也开始上涨。我国粮食2006年是丰收年,而且上涨的11月份是秋收时间,受季节和增产的影响,粮油价格本应有向下调整的压力,那么怎么会变为快速上涨的呢? 
      经易期货的分析师康冰认为,粮油价格突然大涨,除了受到国内政府收购价上调因素的影响之外,国际市场减产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政府提高各地粮食收购价,导致农民看好粮价而惜售,预计价格将进一步高涨。与此同时,全球玉米库存已处于近30年的低点,也成为国际玉米价格上扬的动力。 
      外盘的带动以及玉米等农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为多方进场提供了时机和题材,期价也开始水涨船高。在国家收购价上调和期货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惜售情况加剧,原有的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玉米等市场甚至出现高价难求的现象。 
      记者采访的农产品现货和期货分析师大多认为,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只是暂时现象,粮油价格归于正常只是时间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前期农产品价格过低,补涨动力较强,时滞原因导致了粮油价格集中于2006年年底上涨。 
      二是国际市场由于市场供需矛盾,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玉米创下11年来的新高,这也带动了小麦和豆油等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扬。我国期货价格尽管受到外盘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国内供需现实的反映,价格趋势和升跌幅有其独立性。去年9月末到年底,CBOT玉米涨幅达到43%。而同期国内玉米期价涨幅仅在20%左右。美国农业部公布的12月份月度供需报告显示,玉米和大豆等品种供需数据调整有限。因此,在市场缺乏实质性利多的背景下,价格回归应是未来的趋势。 
      三是农产品需求弹性比较小,价格的涨跌对消费量影响并不明显。此次粮油价格上涨过程中,与农产品期货相关的品种涨幅明显,其他品种则更多在期货产品的带动下水涨船高。期货市场尽管有价格发现和预判的作用,但往往预判幅度过大,市场预期和惜售行为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最后,粮油价格直接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价格上涨后政府部门迅速作出反应,对粮油价格进行调控。进入11月份后,国家加快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出库节奏,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连续多次通过竞价方式拍卖大量中央储备粮以平抑价格。这些举措显示了政府稳定粮油市场的决心。 
      近一段时间,市场日趋平静的表现正是上述因素作用下的正常反应。珠江期货的分析师李杨告诉记者,就期货市场而言,各个农产品的基本面情况已很清晰,未来行情将主要以区间振荡为主。 
(作者:宋海蛟 来源:金融时报)

打印 关闭